《和始平贻一二宾僚》
时间: 2025-01-14 21:14:5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始平贻一二宾僚
作者:司马光
儒冠蔼蔼从平津,
东阁由来盛众宾。
终始何法忘教育,
高卑曾不问疏亲。
共陪樽俎无虚日,
空喜豀山得主人。
白雪屡歌殊未知,
自知羞愧后车尘。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个文人聚会的场景,诗人以“儒冠蔼蔼”形容一群身穿儒服的文士聚集在一起,东阁早已是宾客盈门。诗人感叹在这样的场合中,教育的意义似乎被遗忘,高低贵贱之间的关系也未曾受到在意。与朋友们共饮共食,每天都有欢聚,然而真正的主人却是那空灵的山水。白雪飘飞之时,众人唱歌却未能领悟其中的深意,最后诗人感到羞愧,因为自己仍然被世俗的车尘所困扰。
注释:
字词注释:
- 儒冠:指士人的帽子,象征学者身份。
- 蔼蔼:形容众多而气氛融洽。
- 东阁:指东边的楼阁,借指宴会场所。
- 樽俎:樽指酒杯,俎指盛食物的板,合在一起指宴席。
- 豀山:指空灵的山水,象征自然的主人。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白雪”,可能是指盛大的宴会中,歌唱的场景,和古代的“白雪歌”有联系。
- “后车尘”暗指世俗的纷扰,表达诗人对喧嚣生活的反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退之,北宋著名的历史学家、政治家和文学家,以《资治通鉴》闻名。他的诗歌风格端庄,常常表现出对历史的感慨与对人性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宴请朋友的场合,表达了诗人对士人交往的思考,以及对当时社会教育与人际关系的反思,体现了他对儒家文化的认可与怀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温和的笔调描绘了一场文士的聚会,表现了诗人对儒家文化的敬重和对人际关系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用“儒冠蔼蔼”描绘出满座的书生,生动地展现出当时士人文化的繁荣。接着,诗人提到“东阁由来盛众宾”,不仅体现了热闹的场面,也暗示着交际的频繁。可见,虽然聚会频繁,但诗人却感到一种教育的缺失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离,这种矛盾感引人深思。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共陪樽俎无虚日”描绘了朋友们在一起的欢愉,但“空喜豀山得主人”则显示了他对这种欢快的淡薄感,似乎在提醒众人真正的主人是自然,而非宴席上的喧嚣。而最后两句“白雪屡歌殊未知,自知羞愧后车尘”,则是诗人自省之词,表达了他对世俗生活的厌倦与对理想的追求,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儒冠蔼蔼从平津:描绘许多文人身着儒服聚集,气氛融洽。
- 东阁由来盛众宾:东阁是聚会的地方,宾客众多,显示出热闹的场面。
- 终始何法忘教育:感叹在这样的聚会中,教育的意义被遗忘。
- 高卑曾不问疏亲:无论高贵或低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似乎被忽视。
- 共陪樽俎无虚日:每天都在一起喝酒吃饭,生活充实。
- 空喜豀山得主人:真正的主人是自然(山水),而非眼前的聚会。
- 白雪屡歌殊未知:在欢快的歌声中,众人却未能领悟深意。
- 自知羞愧后车尘:意识到自己仍被世俗生活所困,感到羞愧。
修辞手法:
- 对仗:全诗用词对仗工整,如“高卑曾不问疏亲”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比喻:将自然与宴席进行对比,表现了对生活的思考。
主题思想: 诗歌反映了对士人聚会的赞美与对教育缺失的反思,同时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世俗困扰的自省,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儒冠:象征士人身份与儒家文化。
- 樽俎:象征宴会的欢愉与人际交往。
- 豀山:象征自然的清净与真实的主人。
- 白雪:象征纯洁与无知,歌声中的乐趣与思考的缺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樽俎”指的是什么? A. 酒杯和食物
B. 文具
C. 书籍 -
诗人对“东阁”的描绘主要表达了什么? A. 热闹的场面
B. 寂静的环境
C. 个人的孤独 -
“自知羞愧后车尘”意味着什么? A. 对世俗生活感到满意
B. 对世俗生活感到羞愧
C. 对未来充满希望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月下独酌》相比,司马光的诗更加强调对教育与人际关系的思考,而李白则更多地表现个人的孤独与对自然的追求。两首诗都体现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但侧重点不同。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司马光传》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