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罗汉赞十六首》
时间: 2024-12-29 17:04:5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山罗汉赞十六首
作者: 黄庭坚 〔宋代〕
一身入定多身出,屈申臂顷四天下,
如世箧藏诸有物,及以丝缕舞工木。
小儿赞叹或恐怖,耆老智者但袖手。
佛说神通方便力,度脱众生具功德。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入定的罗汉,他的身体仿佛能够分身,手臂屈伸间覆盖四方世界。就像世间的箱子装着各种物品,用丝线舞动工艺品。小孩子对这种神奇的状态赞叹不已,或感到恐惧,而年长的智者却只是袖手旁观。佛陀讲述了神通和方便的力量,能够度化众生,积累功德。
注释
字词注释:
- 入定: 指修行者通过禅定达到的一种心灵宁静状态。
- 屈申臂: 指弯曲和伸展手臂,这里形容罗汉的动作。
- 世箧: 意为世间的箱子,隐喻世俗的事物。
- 丝缕: 细丝,形容轻巧灵动的事物。
- 工木: 制作工艺品的木材,这里指用心制作的物品。
- 耆老: 年长者,智慧的象征。
- 神通: 指佛教中修行者所具备的超自然能力。
典故解析:
- 佛说神通: 这里提到的佛教经典中,佛陀常常讲述如何通过不同的神通力量来帮助众生解脱困境。这种力量被视为修行的成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宋代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他是江西诗派的代表,作品多以豪放、清新著称,尤其以其诗歌和书法成就闻名。
创作背景: 《南山罗汉赞十六首》是黄庭坚在对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和个人修行体验后创作的。这首诗反映了他对佛教教义的崇敬以及对世间事物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入定的罗汉形象,展现了佛教中超脱的境界和神秘的力量。诗中“屈申臂顷四天下”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罗汉的无边无际的法力和精神世界的广阔。与小儿的赞叹与恐惧形成鲜明对比,耆老的袖手旁观则反映出对世俗繁华的超然态度,显示了智者的平和与淡定。
黄庭坚通过对比和对话的手法,突显了佛教教义中的神秘与平和。尤其是最后一句“度脱众生具功德”,强调了修行者的使命和佛教的慈悲精神,令人深思。整首诗在艺术上运用了一系列的比喻和象征,使得诗意更加深远,给人以启迪。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身入定多身出:描绘了修行者入定时的神秘状态,似乎能够分身。
- 屈申臂顷四天下:强调他在定中能够影响整个世界。
- 如世箧藏诸有物:将其与世间的箱子比较,暗示其包罗万象。
- 及以丝缕舞工木:用细丝舞动工艺品,形象生动,体现了细腻的工艺。
- 小儿赞叹或恐怖:小孩子对这一切感到惊奇或恐惧,反映出天真无邪的视角。
- 耆老智者但袖手:成熟的智者对此现象不以为然,显示出一种超然的态度。
- 佛说神通方便力:引述佛教教义,强调修行者的能力。
- 度脱众生具功德:总结出修行的最终目的,即帮助众生获得解脱。
修辞手法:
- 比喻: 诗中将罗汉的状态比作世间的箱子,形象生动。
- 对仗: 诗句之间的对称结构使得整体更为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佛教修行的敬仰和对超脱世俗的向往,体现了慈悲和智慧的结合。通过对罗汉的描绘,强调了修行者的责任与使命。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罗汉: 象征着智慧和解脱,代表着佛教中的修行者。
- 定: 表示心灵的宁静与专注,象征着修行的境界。
- 小儿: 代表纯真无邪的视角,反映出对神秘事物的自然反应。
- 耆老: 象征智慧与超然,代表成熟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屈申臂顷四天下”是用来描述什么的?
- A. 物质的丰富
- B. 罗汉的神通
- C. 小儿的赞叹
- D. 耆老的智慧
-
“小儿赞叹或恐怖”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好奇
- C. 恐惧与惊讶
- D. 平静
答案: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白居易的《长恨歌》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可以将黄庭坚的《南山罗汉赞十六首》与白居易的《长恨歌》进行对比,前者侧重于佛教修行的状态,后者则描绘了人间爱情的悲剧。两者都展现了对人生和超脱的思考,但角度和主题截然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词选》
- 《黄庭坚研究》
- 《佛教文化与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