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赠王晦之》
时间: 2025-01-17 08:41:5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戏赠王晦之
故人迩在登封居,
折腲从事意何如。
月明曾听吹笙否,
我亦未见缑山凫。
栖苴世上风波恶,
情知不似田园乐。
未知嵩阳禅老之一言,
何似黄石仙翁之三略。
白话文翻译:
这位故人现在住在登封,
你在从事折腲(即竹笛)这项事业,心情如何?
月明之夜你曾听到过笙声吗?
我也尚未见到缑山的鸭子。
在这个世道,风波险恶,
我知道生活不如田园的乐趣。
不知道嵩阳的禅老说了什么话,
与黄石仙翁的三略相比,如何呢?
注释:
- 故人:旧友。
- 迩:近,靠近。
- 折腲:古代的一种乐器,即竹笛。
- 缑山:缑山在今河南省,是道教名山。
- 栖苴:栖息,生活。
- 风波恶:指社会动荡不安。
- 情知:心中明白。
- 嵩阳:嵩山,位于河南,是道教名山。
- 禅老:指禅宗的高僧。
- 黄石仙翁:指道教的名士黄石公,传说他有“三略”之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江西吉水人,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苏轼的好友。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意趣深远著称,常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与对友人的深情。
创作背景:
《戏赠王晦之》是在黄庭坚与其好友王晦之交往中的一首赠诗,表达了他对好友生活的关心与思念,同时结合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对尘世风波的感慨。
诗歌鉴赏:
《戏赠王晦之》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黄庭坚与旧友王晦之之间的亲密关系。诗中,黄庭坚以“故人迩在登封居”开篇,表达了对王晦之的关心。接着通过“折腲从事意何如”,表现出对朋友生活状态的探询,显示了他对友人的牵挂。
“月明曾听吹笙否”,不仅是询问,也是对往昔共度欢乐时光的怀念。在这句中,月光和音乐的意象交织,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富有诗意的氛围,表现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栖苴世上风波恶,情知不似田园乐”,则转入对现实的反思,表达了对世事的无奈和对田园生活的渴望。黄庭坚通过对比,突显出都市生活的纷扰与田园生活的宁静之美。
最后两句“未知嵩阳禅老之一言,何似黄石仙翁之三略”,不仅表达了对高人智慧的渴望,也象征着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黄庭坚对友人的关心、对生活的思考和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故人迩在登封居:引入故人的近况,地点明确,带出亲切感。
- 折腲从事意何如:询问朋友的工作,表现出关心。
- 月明曾听吹笙否:怀念过去的快乐时光。
- 我亦未见缑山凫:表达自己对缑山鸭子(象征自由生活)的向往。
- 栖苴世上风波恶:对社会动荡的感慨,反映出诗人对世事的忧虑。
- 情知不似田园乐:强调田园生活的美好与现实的对比。
- 未知嵩阳禅老之一言:表达对高人智慧的渴望。
- 何似黄石仙翁之三略:将两位高人的智慧进行对比,表达对理想的思考。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月明”与“缑山”,“风波恶”与“田园乐”形成鲜明对比。
- 意象:月光、笙声、田园、风波等意象相互交织,营造出诗歌的抒情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对友人的关心为主线,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通过与现实的对比,揭示了人生的复杂与内心的追求。
意象分析:
- 月明:象征宁静与美好,代表理想的生活状态。
- 笙:代表音乐与欢乐,暗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
- 缑山:象征自然与自由,表现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 风波:象征世事的动荡不安,反映出对现实的无奈。
- 嵩阳禅老与黄石仙翁:象征智慧与理想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折腲”是什么?
- A. 一种乐器
- B. 一种植物
- C. 一种鸟类
-
“月明曾听吹笙否”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怀念?
- A. 过去的快乐时光
- B. 自由的生活
- C. 朋友的声音
-
诗中提到的“风波恶”指的是什么?
- A. 自然灾害
- B. 社会动荡
- C. 个人困境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戏赠王晦之》均通过自然景象表达情感,但《静夜思》更加专注于个人的思乡情绪,而《戏赠王晦之》则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谊与对生活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收录黄庭坚及其他宋代诗人的作品。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提供古诗词的详细解析与鉴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