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赞六首》
时间: 2025-01-14 05:36:58意思解释
观世音赞六首
作者: 黄庭坚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以法界印,印诸善根。
以平等印,普印诸业。
八万四千母陀臂,
诸佛承我称提力。
八万四千清净眼,
众生依我成正觉。
补陀岩下白花风,
月照海漩三昧底。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通过法界和善根的印记,普遍印刻所有的业力。八万四千的母陀臂象征着佛陀依靠我来给予力量。八万四千的清净眼,众生借此成就正觉。补陀岩下的白花在风中摇曳,月光照耀着海浪的深处,仿佛进入了宁静的禅定境界。
注释
- 法界印:指的是法界中的印记,象征着一切法的真实。
- 平等印:普遍的印记,表示一切众生平等。
- 八万四千:佛教中常用的数字,表示数量极多。
- 母陀臂:象征着佛的慈悲和帮助。
- 清净眼:指内心的智慧和洞察。
- 补陀岩:佛教圣地,象征着清净和安宁。
- 三昧:指深度的禅定状态。
典故解析
- 八万四千:源于佛教经典,表示理解和修行的多样性。
- 补陀岩:在佛教中常与观世音菩萨相关,象征着慈悲的救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是宋代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属于“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不仅在诗歌创作上颇有造诣,书法方面也独具风格。其作品以清新、典雅著称,常常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
《观世音赞六首》是在黄庭坚对观世音菩萨的崇拜中所作,他通过诗歌表达对菩萨的赞美和对众生救助的期盼,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佛教信仰的广泛影响。
诗歌鉴赏
《观世音赞六首》是一首充满佛教哲理的诗,体现了诗人对观世音菩萨深切的崇敬与赞美。诗中以“法界印”和“平等印”开篇,便将读者带入一个包罗万象的佛教世界,强调了法与众生之间的关系,揭示了每个生命都有其善根与业力。接下来的八万四千母陀臂,象征着佛陀的慈悲与力量,是对众生的庇护与引导。诗中“众生依我成正觉”的句子,更是表达了观世音菩萨对于众生觉醒的重要性,显示出佛教中救度众生的思想。
此外,诗的末尾提到的“补陀岩下白花风”与“月照海漩三昧底”,用自然景象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神圣的氛围,使人感受到深邃的禅意。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是对菩萨的赞美,也是对人心向善的召唤,体现了黄庭坚对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和自我修养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以法界印,印诸善根:通过法界的印记,标记所有的善根,强调善行的重要性。
- 以平等印,普印诸业:用平等的印记,普遍印刻所有的业力,表现出对平等观的重视。
- 八万四千母陀臂:象征佛的无量慈悲,帮助众生。
- 诸佛承我称提力:众多佛陀都依靠我给予的力量,表达观世音菩萨的强大影响力。
- 八万四千清净眼:象征众生通过菩萨的帮助获得清净的智慧。
- 众生依我成正觉:众生因依赖菩萨而达到觉悟的境地。
- 补陀岩下白花风:描绘一个宁静的自然场景,象征着清净与安宁。
- 月照海漩三昧底:月光照耀下的海浪,暗示着宁静的禅定境界。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法界与印记比喻为众生的善根与业力。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象征:以自然景象象征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对观世音菩萨的赞美,传达了慈悲与救度的思想,强调了众生与佛之间的密切联系,也反映了对内心觉悟的追求。诗人在赞美菩萨的同时,也在召唤人们向善,向内寻求智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法界:代表宇宙万法的真实。
- 平等:象征众生平等的理念。
- 母陀臂:象征慈悲与帮助的力量。
- 清净眼:代表智慧与洞察力。
- 补陀岩:象征宁静与清净的空间。
- 白花:象征纯洁与美好。
- 月光:象征明亮与启迪。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观世音赞六首》的作者是? a) 李白
b) 白居易
c) 黄庭坚
d) 杜甫 -
诗中提到的“八万四千”指的是什么? a) 佛教的经典数量
b) 代表数量极多的修行法门
c) 众生的数量
d) 天上的星星 -
“以平等印,普印诸业”中的“平等”强调了什么? a) 所有生命的差异
b) 众生的平等原则
c) 财富的分配
d) 学识的高低
答案
- c) 黄庭坚
- b) 代表数量极多的修行法门
- b) 众生的平等原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观音菩萨赞》
- 《慈悲颂》
- 《普门品》
诗词对比
- 李白的《月下独酌》:同样运用自然景象,但更侧重个人情感与孤独体验。
- 白居易的《琵琶行》:通过音乐的意象来表现人生的悲欢离合,主题与黄庭坚的佛教哲理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佛教经典汇编》
- 《黄庭坚诗文集》
这样的结构可以帮助读者全面理解《观世音赞六首》的内容、背景及其深刻的哲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