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薄暮自枞阳渡江赴九华
作者:方苞 〔清代〕
名山如胜友,未见意难忘。
即事得馀隙,扁舟下夕阳。
閒情恋云水,浪迹暂家乡。
身世何终极,空嗟去日长。
白话文翻译
在黄昏时分,我从枞阳渡江前往九华山,
名山就像胜友,虽未相见但依然难以忘怀。
这次出行正好有些空闲,
我乘着小舟在夕阳下悠然前行。
闲适的心情让我恋恋不舍于云水之间,
我在这浪迹天涯中偶尔回到家乡。
人生的境遇何时才会有尽头,
无奈之下只叹息时光流逝。
注释
字词注释:
- 薄暮:傍晚,黄昏时分。
- 枞阳:地名,位于今安徽省。
- 九华:指九华山,著名的佛教胜地。
- 胜友:意指胜于朋友的名山。
- 即事得馀隙:即兴之作,得到了闲暇的机会。
- 扁舟:小舟,意指轻巧的船只。
- 閒情:闲适的情趣。
- 浪迹:漂泊在外,四处游玩。
典故解析:
- 九华山: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历史悠久。
- 身世何终极: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和命运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方苞(1665-1729),字汝芳,号澄庵,安徽人,清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方苞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当时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擅长咏怀诗和山水诗。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方苞渡江赴九华山之际,时值黄昏,诗人感慨名山之美与人生的短暂,表达了对友谊的珍重和对时光流逝的惋惜。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形式上采用了五言绝句,结构紧凑,意象丰富,情感真挚。诗人以黄昏渡江的场景为背景,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友谊的怀念。首句“名山如胜友”,既是对九华山的赞美,也暗示了人与山的深厚情谊。诗人在这里用“胜友”比喻名山,生动地表现了他对自然景观的眷恋。
接下来的两句,诗人描绘了自己在夕阳下乘舟的悠闲情景,展现了他对生活的恬淡态度。“閒情恋云水”一句,传递出一种宁静致远的心境,仿佛置身于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卷中。诗人通过“浪迹暂家乡”表达了游历的心情与对故乡的眷念,既有对家庭的依恋,也有对自由漂泊的向往。
最后两句则是对人生的深刻反思,诗人感叹人生无常,时光荏苒,留下了对过去的惋惜。整首诗情感层次丰富,既有对名山的赞美与友谊的珍视,也有对人生的哲理思考,形成了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索,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名山如胜友:表达名山的伟大与亲近,仿佛与好友在一起。
- 未见意难忘:虽未亲历,却依然铭记于心,表现出对名山的向往。
- 即事得馀隙:在此行中,恰好有些空闲时间,启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
- 扁舟下夕阳:描绘了黄昏时分,小舟轻悠驶向夕阳,画面宁静而优美。
- 閒情恋云水: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悠闲生活的向往。
- 浪迹暂家乡:虽然漂泊在外,依然对故乡心存挂念。
- 身世何终极: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暗示人生的无常与有限。
- 空嗟去日长:惋惜时光流逝,感慨人生的短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名山比作“胜友”,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 对仗:诗中“名山如胜友”与“身世何终极”形成鲜明的对比,构建了情感的张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反映了诗人对名山的向往与对友谊的珍视,同时也对人生短暂和时光流逝的感慨,揭示了生命的哲理与深刻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名山:象征着高洁、伟大、友谊。
- 夕阳:象征着宁静、岁月、人生的短暂。
- 云水:象征着自由、自然、闲适的生活。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歌的情感基调,传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方苞的诗《薄暮自枞阳渡江赴九华》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名山的向往
- B. 对家乡的怀念
- C. 对人生的思考
- D. 以上皆是
-
诗中“名山如胜友”是用什么修辞手法?
- A. 拟人
- B. 比喻
- C. 对仗
- D. 排比
-
“身世何终极,空嗟去日长”的意思是什么?
- A. 人生无常,时光流逝
- B. 生命的终点
- C. 对未来的迷茫
- D. 对友谊的珍惜
答案:
- D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同样描绘了夜间的景色,通过对历史的感慨传达了人生的哲理。
- 杜甫的《登高》则更加关注个人的命运与社会的变化,表现出更为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
这两首诗在题材上与方苞的《薄暮自枞阳渡江赴九华》有相似之处,但各自的情感基调与主题思想却各有千秋,体现了不同诗人对生活的不同理解与感受。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方苞生平研究》
- 《中国古诗词鉴赏》
- 《名山与诗:山水诗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