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遨乐诗二十一首·二月二日游江会宝历寺》
时间: 2025-01-17 09:58:3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昔年张复之,来乘寇乱馀。
三春虽宴赏,四野忧艰虞。
遂移踏青会,登舟恣游娱。
戒备渐解弛,人情悉安舒。
垂兹五十年,材哲不敢逾。
愚来再更朔,遽及仲春初。
彩舵列城隈,画船满江隅,
轻桡下奔濑,从舆临精庐。
因思贤守事,所作民乃孚。
白话文翻译:
在往年,张复之来临,正值战乱余波。
虽然春天的宴会繁华,四周却充满忧虑和艰辛。
于是我决定踏青聚会,登舟恣意游玩。
戒备逐渐放松,人们的心情也变得安宁舒畅。
转眼已经五十年,才智之人也不敢逾越。
愚钝的我再次迎来新月,恰逢仲春之初。
彩绘的船舵排成行,画船满载在江边,
轻盈的桨划过奔腾的水流,从船上俯瞰美丽的精庐。
不禁思念那些贤明的治理者,所作所为使百姓安居乐业。
注释:
- 张复之: 指张复之,历史上有名的人物,可能是指某位贤良的官员。
- 三春: 指春天的三个月,春天是一个象征繁华与希望的季节。
- 踏青会: 指春天外出游玩、踏青的活动。
- 戒备渐解弛: 指由于局势的好转,过去的戒备和紧张状态逐渐解除。
- 贤守事: 指那些善于治理、关心民生的官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田况,字子直,号青山,南宋时期的诗人,生于北宋末年,生活在战乱和动荡的年代。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表达对社会民生的关心与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宋代的动荡时期,作者回顾了历史上的战乱与和平交替,表达了对贤明治理的向往和对民生安定的期盼。在二月二日游江时,作者通过描写自然景色与人们的安乐,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过去的战乱与现在的和平,表现了诗人对社会安定的珍惜和对未来的期盼。前两句提到了张复之的到来,暗示着历史的变迁,接着描绘了春天的宴赏与四周的忧虑,形成鲜明的对照。诗人通过踏青游船的活动,象征着人们在和平年代的欢愉与自在,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后,诗人感慨时间的流逝,五十年间的变迁,反映了对贤明治理的尊崇和对百姓安宁的期盼,传递出深厚的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昔年张复之: 追忆过去的历史人物,设定了诗的历史背景。
- 来乘寇乱馀: 提到战乱余波,暗示了社会动荡。
- 三春虽宴赏: 春天的宴会代表着生活的美好。
- 四野忧艰虞: 社会的忧虑与艰难形成对比。
- 遂移踏青会: 决定外出游玩,象征着人们渴望平静生活。
- 戒备渐解弛: 社会逐渐安宁,人们心情放松。
- 垂兹五十年: 强调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积淀。
- 材哲不敢逾: 表达对贤良政治的敬意。
- 愚来再更朔: 自谦的态度,显示诗人的谦逊。
- 彩舵列城隈: 描绘美丽的景色,渲染了气氛。
- 画船满江隅: 画船的意象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生机。
- 轻桡下奔濑: 船在水中轻快地滑行,象征着生活的畅快。
- 从舆临精庐: 诗人从船上欣赏美丽的景色,表达对自然的热爱。
- 因思贤守事: 最后感慨政治的理想,表达对贤明治理者的敬仰。
修辞手法:
- 对比: 通过对比春天的欢乐和过去的战乱,突出和平的珍贵。
- 意象: 船、春天、青山等意象生动,营造出美好的自然景观。
- 自谦: 诗人以“愚”自称,表现了谦逊的态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珍惜与向往,同时对贤明治理者的敬仰,展现出诗人对社会的深切关怀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天: 象征希望与生机。
- 船: 代表自由与游览,象征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青山: 自然的美好,反映了安宁的环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田况
- C. 杜甫
-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张复之”是指?
- A. 一位文人
- B. 一位贤明的官员
- C. 一位诗人
- D. 一位将军
-
诗中“戒备渐解弛”表达了什么含义?
- A. 社会的紧张状态
- B. 人们的心情放松
- C. 战乱的加剧
- D. 自然的变化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
- 《江畔独步寻花》李白
- 《春夜喜雨》杜甫
诗词对比:
- 《春望》: 反映战乱中的忧虑与对和平的渴望,主题相似,表达方式略有不同。
- 《江畔独步寻花》: 注重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与田况的诗在意象上有共鸣。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田况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