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題毛君先生蓮华峰菴》
时间: 2025-01-19 17:37:0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題毛君先生蓮华峰菴
作者: 范成大 〔宋代〕
天台一萬千丈,蓮華峰在諸峰上。
峰前結屋屋打頭,獨有幽人自來往。
湖海雲遊二十春,歸來還作住菴人。
漫山苦蕒食不尽,繞屋长松为四鄰。
丹訣三千满雲笈,往来且喜無交涉。
清晨石上一爐香,此時天地皆訢合。
我衰無力供樵蘇,尚能相伴煎蒲。
但願瘦笻緣未斷,會把蓮峰分一半。
白话文翻译
在天台山高耸入云的地方,莲华峰屹立于众山之上。
山前建有一座屋子,只有幽居的诗人时常来往。
我在湖海云间游历了二十个春秋,如今归来仍是住在这小庵。
漫山遍野的苦蕒根本吃不完,环绕屋子的是长长的松树。
三千丹诀都装满云笈,来往之间我乐于无交往。
清晨在石头上的香炉里燃着香,此时天地间都感到和谐。
我年迈无力再伐木柴,但仍能相伴煮蒲草。
只希望我这瘦弱的身体能够不致分离,能与莲峰分享一半的宁静。
注释
- 天台:指天台山,位于浙江省,是著名的佛教圣地。
- 莲华峰:天台山中的一座高峰,以其独特的莲花形状命名。
- 幽人:隐士或隐居者,指追求清净生活的人。
- 湖海云游:形容在湖泊和山海之间游历。
- 苦蕒:一种野生植物,根部可食用。
- 丹诀:指道教的修炼方法或经典。
- 云笈:古代书籍的称谓,通常指道教经典。
- 煎蒲:用蒲草煮汤,蒲草常用作食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希文,号石湖,南宋时期著名诗人、词人和书法家。他以诗词见长,作品多描写自然山水和隐逸生活,风格清新自然,富有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范成大隐居于莲华峰庵时,是他对隐士生活的描绘和感悟。诗中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南宋时期士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开篇便以高耸入云的天台山和莲华峰引入,展现了作者所处的自然环境。诗中强调了孤独与宁静的隐士生活,表达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范成大通过"独有幽人自来往"的描绘,表现出一个人独自享受山林之美的情景,与自然融为一体。
接下来,诗中提到“湖海云游二十春”,展现了作者在自然中度过的岁月。他的生活虽简单,却充满了对自然的享受,反映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通过“漫山苦蕒食不尽,绕屋长松为四邻”,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的依赖和对生活的知足。
在诗的后半部分,作者提到“丹诀三千满云笈”,显示出他对道教修炼的向往和追求,而“往来且喜无交涉”则突显了他对世俗生活的淡泊。最后两句,“我衰无力供樵苏,尚能相伴煎蒲”,表达了尽管年老体衰,仍然希望与自然相伴的愿望,展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无限热爱。
整首诗情感细腻,意象丰富,反映了范成大对自然、隐逸生活的热爱以及他追求心灵宁静的理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联描绘了莲华峰的高耸和作者所处的环境,突显出其壮丽。
- 第二联通过“幽人”二字,强调了隐士的孤独与自足。
- 第三联表达了作者在自然中度过的漫长岁月,感慨时光的流逝。
- 第四联通过“苦蕒”和“长松”展示了自然的馈赠和作者的知足。
- 第五联提到道教的修炼,体现了作者的精神追求。
- 第六联描绘了清晨的宁静,增强了诗的意境。
- 第七联透出作者对老年生活的无奈与对自然的依恋。
- 第八联则希望与莲峰分享宁静,表现出一种超然的理想。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莲华峰比作高峰,形象生动。
- 对仗:如“漫山苦蕒”和“绕屋长松”,构成对称美。
- 拟人:天地皆“欣合”,表现出自然与人的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内心宁静的追求。范成大的诗旨在传达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自在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莲华峰:象征着高洁与隐逸,代表了作者理想的生活状态。
- 幽人:象征追求宁静的隐士,代表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 长松:象征坚韧和长久,寓意着自然的永恒与生命的顽强。
- 丹诀:代表道教的修炼,体现了作者的精神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莲华峰”位于哪个山脉?
- A. 泰山
- B. 黄山
- C. 天台山
- D. 华山
-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幽人”指的是____(隐士、游子、商人)。
-
判断题:诗中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对/错)
答案
- C
- 隐士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隐逸生活的向往,但更侧重于自然景色的描绘。
- 李白的《庐山谣》则展现了他豪放洒脱的个性,表达对自由的追求与对山水的赞美。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古典诗词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