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大士赞》

时间: 2025-01-01 23:36:18

一切音声相,是人听以耳。

我圜通大士,唯以眼而听。

非物以眼听,六根互为用。

当其互用时,根境不相杂。

譬如帝珠网,交光相融摄。

即此融摄相,各各住自位。

以此三昧力,普施于一切。

俾不离声色,透出声色海。

眼处若闻声,耳处得解脱。

共证十方空,同名观自在。

我作如是赞,定招妄语罪。

既招妄语罪,画者亦是妄。

画者既是妄,此相非真实。

于非真实处,此相常现前。

应作如是观,是真法供养。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观音大士赞
作者: 释道冲 〔宋代〕

一切音声相,是人听以耳。
我圜通大士,唯以眼而听。
非物以眼听,六根互为用。
当其互用时,根境不相杂。
譬如帝珠网,交光相融摄。
即此融摄相,各各住自位。
以此三昧力,普施于一切。
俾不离声色,透出声色海。
眼处若闻声,耳处得解脱。
共证十方空,同名观自在。
我作如是赞,定招妄语罪。
既招妄语罪,画者亦是妄。
画者既是妄,此相非真实。
于非真实处,此相常现前。
应作如是观,是真法供养。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的是音声的本质是人耳所听,但我这个圆通的大士却是用眼睛来听。并不是用眼睛直接听物体,而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互相配合使用。当它们互相配合时,根与境不相混杂。就像帝珠的网一样,光芒交融吸引。在这种交融之中,每个部分都能各自保持自己应有的位置。凭借这种三昧(禅定)的力量,普遍地施加于一切事物,使其不离开声音和色彩,透过声音和色彩的海洋。在眼睛的地方仿佛听到了声音,而在耳朵的地方获得了解脱。我们共同证悟十方的空性,都称之为观自在。我的赞美之词,必然会招来妄语的罪过。既然招来妄语的罪过,画这个赞美的人也是妄想。既然画者也是妄想,这个形象就不是真实的。在不真实的地方,这个形象却常常显现。应当以这样的方式去观照,这是对真法的供养。

注释

  • 圜通: 指一种圆融通达的境界,强调超越常规的智慧。
  • 六根: 指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官。
  • 三昧: 指禅定状态,能够达到内心的宁静与明悟。
  • 帝珠网: 比喻复杂而精细的事物,形容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
  • 观自在: 表示一种超越世俗的自在境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释道冲(生卒年不详),宋代僧人,善于诗词创作,崇尚禅宗思想,常通过诗歌表达深奥的哲理。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禅宗思想广泛传播的时期,作者结合佛教的思想与哲学,探讨感知的本质和真实的境界。

诗歌鉴赏

《观音大士赞》通过对“听”的探讨,展现了作者对音声与视觉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诗中“我圜通大士,唯以眼而听”一句,反映了禅宗强调的超越感官的智慧,暗示着在观察和聆听之间,存在着一种更高层次的认知。通过“六根互为用”,作者揭示了感知世界的复杂性,强调了感官之间的互补关系。这种观念不仅在禅宗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影响了后来的哲学思考。

整首诗的意境深邃而富有哲理,尤其是“眼处若闻声,耳处得解脱”这两句,表达了在超越常规的理解方式下,眼与耳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达到一种心灵的解脱和觉悟。此外,诗中提到的“真实”与“非真实”的对比,突显了作者对幻象的深刻反思,提醒读者在纷扰的现实中寻找真相。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一切音声相: 所有的声音和影像都是相互关联的。
  2. 是人听以耳: 这是人们用耳朵来听的。
  3. 我圜通大士,唯以眼而听: 我这个智慧的大士,却是用眼睛来感知。
  4. 非物以眼听,六根互为用: 并不是用眼睛直接去听,而是六根互相配合使用。
  5. 当其互用时,根境不相杂: 当六根互用时,感官与外界不再混淆。
  6. 譬如帝珠网,交光相融摄: 比如如同帝珠网,光芒交融吸引。
  7. 即此融摄相,各各住自位: 在这样的交融中,每个部分都能各自保持自己的位置。
  8. 以此三昧力,普施于一切: 依靠这种禅定的力量,普遍施加于一切事物。
  9. 俾不离声色,透出声色海: 使其不离开声音和色彩,透过声音和色彩的海洋。
  10. 眼处若闻声,耳处得解脱: 在眼睛的地方仿佛听到了声音,而在耳朵的地方获得了解脱。
  11. 共证十方空,同名观自在: 我们共同证悟十方的空性,都称之为观自在。
  12. 我作如是赞,定招妄语罪: 我的赞美之词,必然会招来妄语的罪过。
  13. 既招妄语罪,画者亦是妄: 既然招来妄语的罪过,画这个赞美的人也是妄想。
  14. 画者既是妄,此相非真实: 既然画者也是妄想,这个形象就不是真实的。
  15. 于非真实处,此相常现前: 在不真实的地方,这个形象却常常显现。
  16. 应作如是观,是真法供养: 应当以这样的方式去观照,这是对真法的供养。

修辞手法:

  • 比喻: “譬如帝珠网”,形象地比喻了感官的复杂交融。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的形式,增强了节奏感。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探讨感知与真实的关系,传达了禅宗对内心觉悟和超越世俗的追求,提醒人们在纷扰中寻找真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音声: 代表外界的声音和感知。
  2. 眼耳: 象征感官的互补关系。
  3. 三昧: 代表禅定的境界与智慧。
  4. 帝珠网: 象征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复杂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六根”指的是哪些? A. 眼、耳、鼻、舌、身、意
    B. 心、灵、意、声、色
    C. 眼、耳、舌、手、脚

  2. 诗中提到的“帝珠网”象征着什么? A. 真实的世界
    B. 感官的交融与复杂
    C. 空无的境界

  3. “眼处若闻声,耳处得解脱”这句表达了什么? A. 眼睛能听到声音
    B. 听觉与视觉的交融
    C. 觉悟与解脱的关系

答案:

  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心经》:探讨空性与存在的关系。
  • 《大悲咒》:表达对众生的慈悲与拯救。

诗词对比:

  • 与唐代诗人王维的《鹿柴》相比,释道冲的诗更注重内心的觉悟,而王维则强调自然的宁静与和谐。王维的描绘中充满了自然的意象,而释道冲则在感知与真实之间进行哲理的探讨,展现出不同的风格与主题。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传记》
  • 《禅宗与中国文化》
  • 《古诗词鉴赏》

相关诗句

一切音声相,是人听以耳。下一句是什么

我圜通大士,唯以眼而听。上一句是什么

我圜通大士,唯以眼而听。下一句是什么

非物以眼听,六根互为用。上一句是什么

非物以眼听,六根互为用。下一句是什么

当其互用时,根境不相杂。上一句是什么

当其互用时,根境不相杂。下一句是什么

譬如帝珠网,交光相融摄。上一句是什么

譬如帝珠网,交光相融摄。下一句是什么

即此融摄相,各各住自位。上一句是什么

即此融摄相,各各住自位。下一句是什么

以此三昧力,普施于一切。上一句是什么

以此三昧力,普施于一切。下一句是什么

俾不离声色,透出声色海。上一句是什么

俾不离声色,透出声色海。下一句是什么

眼处若闻声,耳处得解脱。上一句是什么

眼处若闻声,耳处得解脱。下一句是什么

共证十方空,同名观自在。上一句是什么

一切音声相,下一句是什么

是人听以耳。上一句是什么

是人听以耳。下一句是什么

我圜通大士,上一句是什么

我圜通大士,下一句是什么

唯以眼而听。上一句是什么

唯以眼而听。下一句是什么

非物以眼听,上一句是什么

非物以眼听,下一句是什么

六根互为用。上一句是什么

六根互为用。下一句是什么

当其互用时,上一句是什么

当其互用时,下一句是什么

根境不相杂。上一句是什么

根境不相杂。下一句是什么

譬如帝珠网,上一句是什么

譬如帝珠网,下一句是什么

交光相融摄。上一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