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台 故宫观雪》
时间: 2025-01-19 20:04:44意思解释
高阳台 故宫观雪
作者: 梁启勋 〔清代〕
原文展示:
蜡炬堆盘,熏篝浅炷,夜长更漏偏迟。
淅淅窗棂,檐前玉箸偷垂。
寒塘不动鸳鸯冷,倩晓风莫拂疏枝。
看漫空云海苍茫,万倾玻璃。
昭阳殿阁凄凉甚,傍长廊曲槛,历遍阶墀。
瘦竹支离,低鬟犹见宫仪。
西泠自是伤春路,甚当年误种相思。
想如今陌上花骢,曾印香泥。
白话文翻译:
夜里蜡烛堆在一起,微弱的烛光映照着,夜长得让人感觉时间慢得难熬。窗棂外淅淅的雨声,檐前的玉箸悄悄垂下。寒塘里鸳鸯不动,似乎冷得很;愿晓风不要轻轻拂动那稀疏的树枝。看那漫天的云海苍茫,像是一片万倾的玻璃。昭阳殿阁显得格外凄凉,身旁的长廊曲槛,走遍了所有的阶梯。瘦竹支离,低垂的发髻依然可以看见宫中的仪态。西泠本是伤春的路,怎奈当年误种了相思。想如今的花骢马,曾经也留下了香泥的印记。
注释:
- 蜡炬: 蜡烛,象征着微弱的光明。
- 熏篝: 点燃的篝火,营造出温暖的气氛。
- 更漏: 指夜长更替的漏壶,表示时间的流逝。
- 玉箸: 棕色的雨水滴落在竹子上,形象地描绘了细雨。
- 寒塘不动鸳鸯冷: 寒塘中的鸳鸯不动,暗示着孤独与冷清。
- 昭阳殿阁: 故宫中的殿阁,象征着历史的沧桑与繁华的落寞。
- 花骢: 花色的马,象征着美好的过去和失去的时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梁启勋是清代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他的作品在形式与内容上常追求精致,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表达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清代,正值故宫的清冷冬季,诗人以观雪为契机,抒发内心的孤寂和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
诗歌鉴赏:
《高阳台 故宫观雪》是一首充满情感与意象的诗,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出一种深沉的孤寂感。开头部分,蜡炬和熏篝的描写营造了一个温暖而又漫长的夜晚,正是这种温暖的反衬,使得后续描写的寒塘、鸳鸯显得更加冷清。窗外的雨声和拂动的树枝,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波动与不安。随着诗句的展开,诗人逐渐引入故宫的景象,昭阳殿阁的凄凉与漫空云海的苍茫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历史的沧桑和个人的孤独。
诗中“西泠自是伤春路”的句子,表达了诗人对过去春光的怅惘,似乎是对岁月流逝的无奈与惋惜。同时,结尾的“曾印香泥”则点明了对美好回忆的追念,唤起读者对青春和爱的思考。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幽远,展现了诗人对故宫的情感依恋以及对过往的深切怀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蜡炬堆盘,熏篝浅炷,夜长更漏偏迟: 描述夜晚的环境,蜡烛的微弱光亮与时间的流逝。
- 淅淅窗棂,檐前玉箸偷垂: 窗外细雨声,檐前的雨水滴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 寒塘不动鸳鸯冷,倩晓风莫拂疏枝: 寒塘中鸳鸯的冷清,渴望温暖的呼唤。
- 看漫空云海苍茫,万倾玻璃: 形象地描绘出广阔的天空和无边的雪景。
- 昭阳殿阁凄凉甚,傍长廊曲槛,历遍阶墀: 叙述故宫的冷清与孤独。
- 瘦竹支离,低鬟犹见宫仪: 描绘宫女的形象,暗示着历史的沧桑。
- 西泠自是伤春路,甚当年误种相思: 追忆往昔的美好与不幸。
- 想如今陌上花骢,曾印香泥: 怀念往昔,留下的记忆与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 “漫空云海苍茫”将雪景比喻成云海,增加了诗的意境。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寒塘不动鸳鸯冷,倩晓风莫拂疏枝”,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故宫雪景的描写,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同时也折射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历史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蜡炬: 代表微光,象征着希望与温暖。
- 寒塘: 寒冷的水面,象征着孤寂。
- 鸳鸯: 爱情的象征,暗示离别与孤独。
- 昭阳殿阁: 历史的象征,体现了曾经的辉煌与现在的凋零。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蜡炬”指的是什么?
- A. 蜡烛
- B. 火把
- C. 灯笼
-
“寒塘不动鸳鸯冷”中的鸳鸯象征什么?
- A. 寂寞
- B. 爱情
- C. 冷漠
-
诗中提到的“昭阳殿阁”象征什么?
- A. 现代建筑
- B. 历史与沧桑
- C. 自然风光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对比李白的《月下独酌》和梁启勋的《高阳台 故宫观雪》,两首诗都表达了孤独和对过去的思考,但李白的诗歌更为豪放,强调个体的自由与孤独,而梁启勋的诗则更为细腻,注重环境描写与情感的交融。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的美与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