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台 除夕和韵》
时间: 2025-01-03 02:05:0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高阳台 除夕和韵
作者: 朱祖谋 〔清代〕
红冷籸盆,墨枯彩帖,年涯消尽谁催。
一寸春心,等閒都著寒灰。
今宵才信东风懒,负冷吟残醉情怀。
问关山笛里梅花,几度吹开。
声声不分邻家鼓,把朦胧台榭,残梦惊回。
马影鸡声,天边消息还猜。
虚堂冰雪凌兢甚,怕过时春不归来。
最无聊照取吴霜,婪尾深杯。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除夕之夜,诗人面对年末的冷寂与孤独,感慨春天的到来似乎遥遥无期。诗中的“红冷籸盆”与“墨枯彩帖”象征着节日的冷清,年头已尽而无须催促。诗人虽有一寸春心,却被寒灰所覆盖。今夜东风迟缓,诗人醉意未消,情怀依旧。诗人问梅花在关山笛声中几度盛开,听得邻家的锣鼓声,朦胧的台榭与梦境都被惊醒。马的影子和鸡鸣声让他猜测天边的消息,虚空的堂屋里冰雪覆盖,令人担忧春天是否会如期而至。最后,诗人感到无聊,唯有取酒消愁,醉倒在杯中。
注释
- 红冷籸盆:指一种冷却的烹饪器具,象征过年的气氛却又显得冷清。
- 墨枯彩帖:墨水干枯,彩纸失色,暗指节日的沉寂与无趣。
- 一寸春心:形容内心对春天的渴望与期待。
- 东风懒:东风象征春天的到来,然而此时却显得懒惰,暗示春天来得慢。
- 关山笛里梅花:提到梅花,象征坚韧与希望,在严寒中绽放。
- 邻家鼓:指邻居家过年的庆祝声,形成对比,突显诗人的孤独。
- 吴霜:指寒霜,象征着冬天的严寒。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祖谋,清代诗人,生活在动荡的时代,他的诗作常表现出对时局的感慨和个人的孤独。作为文人,他在诗词创作上追求精致与情感的表达。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除夕,正值辞旧迎新之际,诗人通过描绘节日的孤独与对春天的期待,表现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朱祖谋的《高阳台 除夕和韵》是一首充满浓厚节日情感的诗作。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除夕夜的冷清与孤独感,反映出个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诗的开头以“红冷籸盆,墨枯彩帖”描绘了节日气氛的沉寂与无趣,紧接着“年涯消尽谁催”则传达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整首诗通过对比手法,描绘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一方面渴望春天的到来,另一方面却感受到寒冬的无情。
诗中“今宵才信东风懒,负冷吟残醉情怀”展现了诗人在这特殊时刻的矛盾心态,醉意未消却又感受到寒冷的无奈。而对于梅花的追问,既是对春天的期待,也是对自我情感的自省。后面的描写如“声声不分邻家鼓”和“虚堂冰雪凌兢甚”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与对外界的依恋。
整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最后以“最无聊照取吴霜,婪尾深杯”收尾,表现出在孤独与等待中,寻求醉酒消愁的无奈与无聊。可以说,这首诗不仅仅是对除夕的描写,更是对人生无常与时光流逝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红冷籸盆,墨枯彩帖,年涯消尽谁催。
描述过年气氛的冷清,感叹时间的流逝无人催促。 - 一寸春心,等閒都著寒灰。
表达内心对春天的渴望,却被寒冷所覆盖。 - 今宵才信东风懒,负冷吟残醉情怀。
今夜东风迟缓,诗人醉意未消,情感依旧。 - 问关山笛里梅花,几度吹开。
询问梅花盛开的次数,寄托对春天的期待。 - 声声不分邻家鼓,把朦胧台榭,残梦惊回。
邻家的鼓声让诗人醒悟,打破了朦胧的梦境。 - 马影鸡声,天边消息还猜。
通过日常生活的声音,表达对未来的猜测。 - 虚堂冰雪凌兢甚,怕过时春不归来。
形容空荡的房间,冰雪覆盖,担忧春天不会如期到来。 - 最无聊照取吴霜,婪尾深杯。
最后以饮酒消愁结束,显示出无聊与孤独。
- 红冷籸盆,墨枯彩帖,年涯消尽谁催。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心比作一寸,形象生动。
- 对仗:如“声声不分邻家鼓”,增强了韵律感。
- 拟人:东风被描述为“懒”,使自然景象富有情感。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除夕夜的孤独与对春天的渴望,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人生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敏感与感慨。
意象分析
- 红冷籸盆:象征节日的冷清。
- 墨枯彩帖:象征美好事物的消逝。
- 东风:象征春天的来临。
- 梅花:象征坚韧与希望。
- 邻家鼓:象征生活的热闹与对比。
- 冰雪:象征寒冬与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红冷籸盆”象征什么?
- A. 节日的热闹
- B. 节日的冷清
- C. 春天的到来
-
“东风懒”在诗中指的是什么?
- A. 春天的到来
- B. 冬天的寒冷
- C. 人生的懒惰
-
诗人最终选择怎样的方式来消愁?
- A. 唱歌
- B. 饮酒
- C. 写诗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春望》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诗词对比
- 朱祖谋 vs. 李白
- 朱祖谋的《高阳台 除夕和韵》更侧重于对时间流逝的感叹,而李白的《静夜思》则是在思乡情怀中渗透着对生活的哲学思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集》
- 《古典文学中的时光观》
- 《诗词鉴赏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