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静照堂僧》

时间: 2024-09-19 20:55:59

宾阁灰寒静照新,马蹄从此踏京尘。

金门乞得诗千首,萧寺归时老一身。

弟了去来浑领袖,交朋存殁半簪绅。

西风又剪梧桐叶,不见蒲团旧主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悼静照堂僧
司马光

宾阁灰寒静照新,
马蹄从此踏京尘。
金门乞得诗千首,
萧寺归时老一身。
弟了去来浑领袖,
交朋存殁半簪绅。
西风又剪梧桐叶,
不见蒲团旧主人。

白话文翻译:

在寂静的宾阁里,灰尘寒冷,光线新鲜,
马蹄声从此踏上了京城的尘土。
在金色的大门前求得千首诗,
归到萧条的寺庙时已是苍老一身。
弟弟们离去,我却依旧担任着领袖,
与朋友们的交往中,有一半都已去世。
西风又吹落了梧桐的叶子,
不见了蒲团上曾经的主人。

注释:

  • 宾阁:指宾客聚集的地方,诗中这里指的是寂静的寺庙。
  • 马蹄:象征着外界的喧嚣与繁华,代表诗人对京城的回忆。
  • 金门:指寺庙的大门,表示诗人对文采的渴求。
  • 萧寺:指寂静的寺庙,暗示环境的孤寂。
  • 领袖:指在朋友中仍然担当责任的人。
  • 交朋存殁:交往的朋友中,半数已去世,表现出诗人的孤独感。
  • 蒲团:佛教中坐禅用的垫子,象征着往日的宁静与师父的缺席。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金门”和“蒲团”都和佛教文化密切相关,反映出诗人对往昔的追忆和对逝去的师父的哀悼。同时,西风剪叶的意象则与秋天的萧瑟相联,象征着时光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涑水,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以《资治通鉴》闻名,擅长诗词,作品常富有哲理和历史感。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司马光晚年,表达了他对逝去的友人和师长的怀念,反映了他在政治生涯中经历的孤独与感慨,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诗歌鉴赏:

《悼静照堂僧》是一首充满情感的悼亡诗,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自己对已故僧人的深切怀念和对生活无常的感慨。全诗开头以“宾阁灰寒静照新”入题,营造出一种冷清而寂静的氛围,仿佛时间在此停滞。接着“马蹄从此踏京尘”,则把诗人从孤寂的寺庙带入繁华的京城,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内心的孤独感。

诗中“金门乞得诗千首”表现了诗人对文学的渴求与追求,然而“萧寺归时老一身”却让人感受到诗人年华已逝,心中满是惆怅。接下来的“弟了去来浑领袖”展现了诗人在亲友离去后的孤独与责任感,而“交朋存殁半簪绅”则进一步加重了这种孤独,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哀思。

最后两句“西风又剪梧桐叶,不见蒲团旧主人”用西风剪叶的意象,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蒲团的缺失则让人倍感失落与寂寞。整首诗情感深邃,意象丰富,展现了诗人在面对生命与时间时的无奈和哀伤。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宾阁灰寒静照新:描绘了寺庙的安静与清冷,给人以孤寂感。
  2. 马蹄从此踏京尘:暗示外部世界的喧嚣与繁华,与内心的孤独形成对比。
  3. 金门乞得诗千首:表达了对诗歌的向往与追求。
  4. 萧寺归时老一身:反映了岁月的流逝与对生命的感慨。
  5. 弟了去来浑领袖:展示了在朋友离去后,依然承担的责任与孤独。
  6. 交朋存殁半簪绅:揭示了交往中已去世的朋友,增加了失落感。
  7. 西风又剪梧桐叶:象征了秋天的萧瑟与生命的短暂。
  8. 不见蒲团旧主人:强烈的怀念之情,表现出对往昔的追忆。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西风剪梧桐叶”,生动地描绘了秋天的萧瑟。
  • 对仗:整首诗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如“蒲团”、“马蹄”等,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僧人逝去的哀悼,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生命无常的感慨,以及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诗中交织着孤独与责任,诗人内心深处的悲伤与惆怅跃然纸上。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宾阁:象征孤独与内省的空间。
  • 马蹄:象征外界的繁华与喧嚣。
  • 金门:象征对文学与精神追求的渴望。
  • 萧寺:象征内心的孤寂与宁静。
  • 蒲团:象征往昔的宁静与师长的缺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金门”指的是: A. 大门 B. 文学的追求 C. 寺庙的所在地

  2. 诗中提到的“蒲团”象征: A. 朋友 B. 寂寞 C. 安宁的过去

  3. “西风又剪梧桐叶”表达了: A. 生命的无常 B. 自然的变化 C. 孤独的感受

答案

  1. B
  2. C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了对逝去朋友的怀念。
  • 李白的《夜泊牛津怀古》:表现了对历史和友人的追忆。

诗词对比: 司马光的《悼静照堂僧》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均表现了对友人离去的感伤,但前者更为沉重,后者则带有些许的洒脱与宽慰。两者都通过自然景象传达内心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