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高有徐浩诗碑昌言借摹其文甫及数本石有微》
时间: 2025-01-04 10:24:1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徐公精笔老生神,石刻犹能妙夺真。
几为通书翻丧宝,愈令好事惜传人。
锋鋩半折犹能健,圭璧微瑕自足珍。
直使尽随如意碎,石家玉树未全贫。
白话文翻译:
徐公的精妙笔法,历经岁月仍显神韵,
石碑的刻字竟能逼真如真品。
虽然有些通书被翻译得丧失了珍贵,
更使那些热爱此事的人惋惜失去传承的人。
即使刀锋半折,仍然能保持锋利,
即使圭璧微微有瑕疵,依然是珍贵之物。
即使所有的如意都化为碎片,
石家和玉树的价值仍未完全减损。
注释:
- 徐公:指徐浩,古代著名的书法家。
- 精笔:形容书法笔力精湛。
- 石刻:指用石头刻写的字。
- 通书:指通行的书籍或文献。
- 锋鋩:刀锋,形容工具的锐利。
- 圭璧:古代的玉器,象征珍贵的物品。
- 如意:一种象征美好愿望的吉祥物。
典故解析:
徐浩是南宋时期的书法家,以其精湛的书法艺术著称。他的作品在当时广受欢迎,表现了对书法的热爱和追求。诗中提到的“石刻”则反映了书法的传承与流传的重要性。在古代文化中,书法不仅仅是艺术表现,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涑水,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以《资治通鉴》闻名,主张儒家思想,重视历史的教训。
创作背景:这首诗可能是在司马光对书法和文化传承的思考中写成的,反映了他对徐浩书法艺术的赞美与对书法传承的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徐浩书法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对艺术和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诗中开篇即以“精笔老生神”引入,强调徐浩的书法技艺即使在年老之际仍旧如神灵般令人敬畏,显示出时间并未减弱其艺术魅力。接着“石刻犹能妙夺真”进一步突出了石刻的价值与真实性,传递出对书法艺术的赞美之情。
然而,诗人并不满足于此,他提到“几为通书翻丧宝”,反映出对书法作品流传过程中的遗憾和对珍贵文化丧失的忧虑。这里的“好事惜传人”则深刻揭示了文化传承中人物的重要性。诗的后半部分通过“锋鋩半折犹能健”与“圭璧微瑕自足珍”加强了即使在不完美中,艺术的价值依然存在,从而传达出对书法艺术的执着与热爱。整首诗在对书法的赞美中融入对文化传承的深思,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与担忧。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徐公精笔老生神”:徐浩的书法技艺随着年龄增长而愈加精湛。
- “石刻犹能妙夺真”:石碑上刻的字仍能达到真实的境界。
- “几为通书翻丧宝”:一些书籍被翻译后失去了原有的价值。
- “愈令好事惜传人”:这让人更加惋惜那些热爱书法却未能继承的人。
- “锋鋩半折犹能健”:即使刀锋有些缺损,仍然保持锋利。
- “圭璧微瑕自足珍”:即使玉器有点瑕疵,依然是珍贵之物。
- “直使尽随如意碎”:即使所有的如意都化为碎片。
- “石家玉树未全贫”:石家的价值与玉树的美丽仍未完全消失。
-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例如,通过“锋鋩半折”和“圭璧微瑕”来对比艺术的完美与不完美,表达即使有所缺失,仍然值得珍惜。
-
主题思想:整首诗呈现了对书法艺术的赞美、对文化传承的忧虑,以及对人们珍视艺术的期望。诗人通过对徐浩书法的描绘,强调了艺术在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意义。
意象分析:
- 徐公:象征着艺术的高峰与传承。
- 石刻:代表着文化的永久性与真实感。
- 锋鋩:象征着艺术创作的工具与技艺。
- 圭璧:象征着珍贵的文化遗产。
- 如意:象征着美好的愿望和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徐公”指的是哪位书法家? A. 司马光
B. 徐浩
C. 王羲之
D. 颜真卿 -
诗中“石刻犹能妙夺真”表达了什么样的意境?
A. 石刻的价值
B. 书法的不易
C. 文化的传承
D. 艺术的真实感 -
“锋鋩半折犹能健”意在说明什么?
A. 工具的重要性
B. 艺术的韧性
C. 技巧的无奈
D. 书法的精湛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杜甫
- 《春江花月夜》 - 张若虚
诗词对比:
- 杜甫的《登高》与司马光的这首诗都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文化的珍视,但杜甫更侧重于个人的情感与历史的沉重,而司马光则更加关注于艺术的传承与价值。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书法的艺术与历史》
- 《司马光传》
以上内容可以帮助理解《子高有徐浩诗碑昌言借摹其文甫及数本石有微》的艺术价值及其深层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