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房公昔漂泊,置酒此鸣琴。
人事有忧乐,山光无古今。
风流俱寂寞,结构尚萧森。
松竹含虚籁,犹疑弦上音。
白话文翻译:
房公曾经漂泊四方,曾在这里饮酒并弹琴。
人世间有忧愁和快乐,而山间的光景却没有古今之分。
风流人物都显得孤寂,山林的景致依旧萧索。
松竹间传来空灵的声音,似乎在怀疑弦上的乐音。
注释:
字词注释:
- 房公:指房玄龄,唐代著名政治家,寓意漂泊于外的人。
- 置酒:摆放酒席,表示聚会的场景。
- 鸣琴:弹琴,表示抒情和自我陶醉。
- 人事:人世间的事情。
- 忧乐:忧愁与快乐。
- 山光:山中的景色。
- 虚籁:空灵的音乐声。
- 犹疑:犹豫不决,怀疑。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房公”是指历史上的房玄龄,表现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与思考。此外,诗中提到的“山光无古今”则暗示自然景观的永恒与人世间的变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退之,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诗人。他以《资治通鉴》闻名,主张以史为鉴,重视历史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创作背景:
《玉徽亭》创作于司马光晚年之际,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历史的感悟。诗中通过自然景观和个人经历的对比,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自然永恒的向往。
诗歌鉴赏:
《玉徽亭》是一首深具哲理的诗,反映了作者对人生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开篇提到房公的漂泊与酒会,表现了人世间的聚散与喧嚣,而随之而来的“人事有忧乐”的句子则将人世间的繁华与忧愁一并纳入视野。与之相对的是“山光无古今”,山水的宁静与永恒使人感受到时间的无情。风流人物的孤寂与山林的萧森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人世间的冷漠。最后,以“松竹含虚籁,犹疑弦上音”收尾,展现了自然与音乐的和谐,似乎在探讨声音的真实与虚幻。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邃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对人生的感悟与对自然的热爱,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房公昔漂泊,置酒此鸣琴。
- 表达了房公的漂泊生涯与在此地聚会的情景,暗示了人生的流动与短暂。
- 人事有忧乐,山光无古今。
- 人世间的忧愁与快乐是常有的,而山中的光景则是超越时间的存在,表达了自然的永恒性。
- 风流俱寂寞,结构尚萧森。
- 风流人物的孤独与山林的萧条形成对比,传达出一种对人情冷暖的感慨。
- 松竹含虚籁,犹疑弦上音。
- 通过松竹的声音,表现出自然的音乐与人心的疑惑,暗示了音符的真实与虚幻之间的矛盾。
修辞手法:
- 比喻: “山光无古今”将山水的永恒与人世的短暂进行对比。
- 拟人: “松竹含虚籁”,赋予松竹以声音,增强音韵之美。
- 对仗: 诗的每两句之间形成对称,增加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与人生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人事无常的感慨。诗中反映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奈,同时也表现了对自然永恒之美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房公:象征漂泊与人生的无常。
- 酒:聚会与欢愉的象征。
- 琴:音乐与抒情的象征。
- 山光:自然与永恒的象征。
- 风流:才子佳人的象征,反映了人世间的繁华与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房公”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A. 房玄龄
B. 司马光
C. 李白 -
“山光无古今”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
A. 人生短暂
B. 自然永恒
C. 人情冷暖 -
诗中“松竹含虚籁”中的“虚籁”指的是什么?
A. 空灵的音乐声
B. 真实的声音
C. 人声嘈杂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望岳》:同样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与人生的思考。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了山水的宁静,与《玉徽亭》有相似的意境。
诗词对比:
- 司马光的《玉徽亭》与王维的《鹿柴》均通过自然景观传达出对人世间的思考,但《玉徽亭》更侧重于人事的忧乐,而《鹿柴》则更强调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宋诗选》
- 《资治通鉴》
- 《司马光集》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