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避地托山翁,归心亦欲东。
西村明骑火,北渡撼兵风。
抖擞尘衣黑,摩挲泪眼红。
何如且深隐,苟活老光鸿。
白话文翻译:
诗人躲避战乱,寄居在山中,心中思念故乡,想要向东归去。西边的村庄点燃了篝火,北边的渡口则被震撼的兵风所笼罩。抖落身上的尘土,衣服变得黑暗,轻轻摩挲着泪眼,满是红肿。与其如此,不如在深山中隐匿,苟延残喘,活到老年。
注释:
- 避地:躲避的地方。
- 托山翁:指依靠山中老者,形容隐居生活。
- 归心:回家的心情。
- 骑火:点燃篝火。
- 撼兵风:震撼的战争气氛。
- 抖擞:抖落。
- 尘衣:沾满尘土的衣服。
- 摩挲:轻轻抚摸。
- 光鸿:比喻长寿,古代有“光阴不老”的说法。
典故解析:
诗中没有直接引用的典故,但“归心”一词常常出现在古诗中,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体现出诗人对家乡的眷恋和对战争的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著,南宋时期的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作品多描绘山水田园,表现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该诗写于战乱时期,诗人因战乱而被迫避难,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现状的无奈,反映了当时动荡的社会环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战乱中的避难生活,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思念。首句“避地托山翁”,开篇即点出诗人的避难身份,隐居于山中,既是对现实的无奈,也是对内心宁静的追求。接着“归心亦欲东”表现出他对故乡的思念与渴望,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对比。中间的“西村明骑火,北渡撼兵风”,则通过对周围环境的刻画,展现出战乱带来的恐慌和不安。最后两句“何如且深隐,苟活老光鸿”则是对未来的无奈思考,隐居的选择虽然艰难,但却是为生存而做出的无奈之举。整首诗在忧伤中透出一丝淡淡的哲理,表现了诗人深邃的思考与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避地托山翁:诗人因战乱而避地于山中,寄托于山中的老者,隐喻一种寄居的无奈。
- 归心亦欲东:心中对故乡的思念愈发强烈。
- 西村明骑火:描绘西边村庄的宁静与温暖,与诗人内心的动荡形成对比。
- 北渡撼兵风:北方的战争气氛让人感到恐惧和不安。
- 抖擞尘衣黑:表达了诗人沧桑的经历,身上的尘土象征着战乱的伤痕。
- 摩挲泪眼红:流泪的眼睛折射出对故乡的思念与无奈。
- 何如且深隐:最后转向隐居的选择,反映出对现实的无奈。
- 苟活老光鸿:只求苟且偷生,活到老年,含蓄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战争比作“撼兵风”,形象生动。
- 对仗:上下句之间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意象:尘衣、泪眼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哀伤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在战乱中对故乡的思念,对个人命运的无奈,传达出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与对生命的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翁:象征隐逸生活的理想,寄托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 骑火:温暖、宁静的生活象征,与战乱形成鲜明对比。
- 尘衣:象征着诗人经历的磨难与沧桑。
- 泪眼:表达思乡之情与内心的痛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因何避地于山中? a) 战乱
b) 旅游
c) 学习
d) 隐私 -
诗中“西村明骑火”意指什么? a) 战火
b) 温暖的生活
c) 灯火通明
d) 乡村的繁荣 -
诗人最后选择了怎样的生活方式? a) 继续战斗
b) 隐居避世
c) 归乡
d) 逃避现实
答案:
- a) 战乱
- b) 温暖的生活
- b) 隐居避世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相比,陈著的《山居避难六首》更多地表现了对战争的无奈和对生活的思考,而陶渊明的诗则更侧重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享受,反映了不同的时代与个人经历。
参考资料:
- 《宋词鉴赏辞典》
- 《古代诗词选》
希望以上内容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山居避难六首》这首诗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