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多令(城归泊湖山)》
时间: 2025-01-19 16:02:2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唐多令(城归泊湖山)
倦枕寄渔乡。篷低被怯霜。月窥人多少思量。自是欲眠眠不稳,禁听得雁声双。和梦早催行。归来梅竹窗。小柴门分破闲忙。翻笑白云飞不定,谙得静憩诗床。
白话文翻译:
在疲惫的枕头上寄居在渔乡,船篷低矮让我对霜寒感到畏惧。明月在窗前照耀,不知有多少思绪在我心中徘徊。虽然想要入睡,却总是难以安稳,耳边却传来双雁的哀鸣,催促着我早早启程。归来时,透过梅竹窗户看到小柴门,分开了繁忙的日常。看到白云在空中自由飞翔,不禁笑出声来,心里明白,在这静谧的诗床上,我可以安心休憩。
注释:
- 倦枕:疲惫的枕头,暗示作者的疲倦与倦怠。
- 渔乡:指的是与渔业相关的地方,象征一种淡泊的生活。
- 篷低:船篷矮小,给人一种压迫感。
- 禁听得雁声双:不想听见双雁的哀鸣,暗示着思乡之情。
- 梅竹窗:窗前的梅花和竹子,象征着清雅的生活环境。
- 小柴门:小门,象征着家庭的温馨与安静。
- 白云飞不定:白云在天上自由飘荡,象征着自由与无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著,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为人所知。他的诗词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一个归乡的旅途中,描述了归家的途中对自然和生活的思考,反映出作者内心的矛盾与对生活的思索。
诗歌鉴赏:
《唐多令(城归泊湖山)》是一首充满思乡情怀的词作,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在归乡途中复杂的心境。整首词以“倦枕寄渔乡”开篇,立刻引发读者对作者身处的环境的好奇与思考。词中描绘的渔乡生活,给人以宁静而又略带孤独的感觉。船篷低矮,似乎压迫着作者的心灵,霜寒的来临增加了对归家的渴望。
明月的照耀下,作者内心的思虑也随之浮现,表达了对过去的回忆与对未来的期盼。在“欲眠眠不稳,禁听得雁声双”中,雁声成为了催促归程的象征,既是自然的声音,也是思乡情怀的体现。作者在这种纠结的情绪中,寻找着内心的宁静。
最后,归到梅竹窗下,看到小柴门,作者不禁笑出声来,象征着对生活的淡泊与对自然的热爱。白云的飞舞不仅是对自由的向往,更是对生活的感悟与释然。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意象与情感的交织,展现了一个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归属感的渴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倦枕寄渔乡:表达了诗人旅途中的疲惫与渔乡的静谧。
- 篷低被怯霜:形象地描绘了舟篷的低矮,带来的压迫感。
- 月窥人多少思量:月光照耀,诗人的思绪在此时变得更加复杂。
- 自是欲眠眠不稳:尽管想要入睡,却因思虑纷扰而无法安宁。
- 禁听得雁声双:雁声成为了思乡的催促,诗人内心的挣扎。
- 和梦早催行:梦中的归乡情景催促着他早日启程。
- 归来梅竹窗:归到家中,梅竹窗象征了家的温暖。
- 小柴门分破闲忙:小门的开启象征着生活的宁静与闲适。
- 翻笑白云飞不定:看到自由的白云,作者心情愉悦。
- 谙得静憩诗床:在宁静的环境中,诗人享受着安逸的生活。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白云自由飞翔比作无拘无束的生活状态。
- 拟人:通过“月窥人”赋予月亮以人的情感,让自然与人的内心产生共鸣。
- 对仗:使用对仗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如“归来梅竹窗,小柴门分破闲忙”。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归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内心的复杂情感,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渔乡:象征宁静与淡泊。
- 明月:象征思考与回忆。
- 雁声:象征思乡与归途的催促。
- 梅竹窗:象征家的温暖与自然的和谐。
- 白云:象征自由与无羁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唐多令(城归泊湖山)》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陈著
- C. 杜甫
-
诗中提到的“倦枕”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愉悦
- B. 疲惫与思乡
- C. 忧伤
-
诗中“月窥人多少思量”中的“月”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未来
- B. 思考与回忆
- C. 友情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水调歌头》
- 李清照的《如梦令》
诗词对比:
- 相较于陈著的《唐多令》,苏轼的《水调歌头》同样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但更加强调了人生的哲理与对时间的感慨。两者在意象和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文观止》
- 《中国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