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 十月朔病中感怀仍用前韵》
时间: 2025-01-04 13:44:3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贺新郎 十月朔病中感怀仍用前韵
作者:陈维崧
伏枕经旬矣。掩晴窗谁为称药,谁为量水。
又报凤城颁正朔,佳节来年有几。便有也徒增悲涕。
壁角风吹残历本,细于尘蛛网偏萦此。
新和旧,恨如雨。梵钟故递愁人耳。
是邻家寄寒衣去,北邙蒿里。
畴昔春衫誇样好,描尽花儿凤子。
才直得红蚕一死。今日纵然随例送,
怕燕妆难称伊心里。烧罢也,彩灰起。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作者在床上已卧病十天了。窗外阳光明媚,却无人来为我调药、量水。又听闻凤城已经发布了新年诏令,明年的佳节又能有多少呢?即使有,也是徒然增添了我的悲伤。墙角的风吹动着残破的日历,细如蛛网般的思绪缠绕在心头。新旧的时光如同雨水般令人痛苦。梵钟的声音依旧在耳边回荡,不断让我愁绪满怀。邻居家送来了寒衣,送到了北邙的荒草之中。想当年,春天的衣衫多么好看,描绘着花儿和凤凰的美丽。如今,即使按照惯例送来衣物,也怕那些燕子妆扮无法表达她心中真实的感受。烧完后,只剩下彩灰飘起。
注释
- 伏枕:指躺在枕头上,形容卧病。
- 晴窗:明亮的窗子,表明外界的美好与内心的病痛形成对比。
- 凤城:指古代的都城,寓意节日的隆重与繁华。
- 北邙:指古代墓地,象征着死亡与哀思。
- 红蚕:指美丽的衣物,含有对美好事物的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维崧(约1640-1710),字景莹,号帆山,浙江人,清代著名诗人,以词作见长,风格清新、婉约,常表现个人的情感与生活的感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作者病中,正值传统节日之际,表达了他对节日的思考与个人情感的悲伤,反映了作者在病痛中对生命、时间流逝的深刻感悟。
诗歌鉴赏
在《贺新郎 十月朔病中感怀仍用前韵》中,陈维崧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病中人的孤独与无奈,展现了他对外界美好事物的渴望与内心的悲伤。诗的开头,作者以“伏枕经旬矣”的沉重语气,传达出他病重的无力感。接着,他通过“掩晴窗”对比外界的明亮与自身的病痛,形成鲜明的对比,突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哀伤。
“又报凤城颁正朔,佳节来年有几”,这一句通过节日的到来引发了对未来的思考,强调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后面的“壁角风吹残历本”更是通过意象的细腻描绘,象征着过去美好时光的离去。
整首诗情感深刻,意象丰富,既有对节日的怀念,也有对生命脆弱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病痛的无奈,充满了浓厚的人生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伏枕经旬矣:自我沉浸在病中的绝望,表明时间的流逝。
- 掩晴窗谁为称药,谁为量水:对周遭关心的渴望与失落,表现孤独。
- 又报凤城颁正朔,佳节来年有几:节日的来临引起对未来的思考,展现生命的无常。
- 便有也徒增悲涕:即使有节日的庆祝,也无法抚平内心的悲伤。
- 壁角风吹残历本:通过意象表现时间的流逝与对过去的怀念。
- 细于尘蛛网偏萦此:细腻的情感缠绕心头,表达对过去的执念。
- 新和旧,恨如雨:时间的更替带来无尽的惆怅与失落。
- 梵钟故递愁人耳:钟声传递着忧愁,形成一种环境的烘托。
- 是邻家寄寒衣去,北邙蒿里:邻里间的关心与冷清的墓地形成对比,反映生死的思考。
- 畴昔春衫誇样好,描尽花儿凤子:对过往美好生活的怀念。
- 才直得红蚕一死:暗喻生命的脆弱与短暂。
- 今日纵然随例送:即使可以得到衣物,亦无法填补内心的空虚。
- 怕燕妆难称伊心里:对他人情感的理解与期待的失落。
- 烧罢也,彩灰起:结束后的无奈,象征着一切都已成空。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晴窗”与“伏枕”的对比,突显孤独感。
- 意象:如“壁角风”、“梵钟”等,构建出一种愁苦的氛围。
- 比喻:将时间比作雨,形象地表达流逝的惆怅。
主题思想:
诗歌反映了作者在病痛中对时间流逝、生命短暂的思考,展现了对美好往昔的怀念和对节日的感伤,情感深邃而真挚。
意象分析
重要意象:
- 晴窗:象征外部世界的美好与内心的孤寂。
- 凤城:代表节日的热闹与繁华。
- 残历本:象征时间的流逝与过去的回忆。
- 北邙蒿里:隐喻死亡与哀悼。
- 红蚕:象征美好事物的短暂与脆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
诗中提到的“凤城”象征什么?
A. 生命的短暂
B. 节日的隆重
C. 病痛的折磨
D. 过去的美好 -
填空题:
诗中“壁角风吹__”的意象展现了时间的流逝与对过去的怀念。 -
判断题:
诗中表达了作者对节日的期待与兴奋。 (对/错)
答案:
- B
- 残历本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纳兰性德的《木兰花·拟古决绝词》
- 李清照的《如梦令》
诗词对比:
与纳兰性德的《木兰花·拟古决绝词》相比,陈维崧的作品更侧重于病痛与节日的对比,情感上更加沉重,而纳兰性德则通过流畅的意象展现出一份淡淡的哀愁。两者都表达了对过往的怀念,但情感基调和表现方式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陈维崧研究》
- 《古诗词鉴赏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