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英台近 有赠》
时间: 2025-01-01 14:10:53意思解释
祝英台近 有赠
作者: 朱祖谋 〔清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髻新兴,妆闹扫,微步戛环佩。
走上红裀,倾座尽回睐。
香檀拍过惊鸿,春莺休啭,要聆取迦陵仙籁。
更多态。步虚两袖天风,解脱总无碍。
是李和南,还是李波妹。
有时卸却歌衫,安花对镜,拣一朵小南强戴。
白话文翻译:
新髻高高扎起,妆容精致清新,轻轻走动时,环佩发出清脆的声响。
走上铺着红色绣毯的座位,四周的目光都聚焦在我身上。
香檀木的音色如惊鸿般响亮,春天的莺鸟也不再鸣叫,只想倾听这宛如仙乐的旋律。
更多的情态展现出来。轻轻步伐,双袖随风飘动,心灵解脱,毫无拘碍。
究竟是李和南,还是李波妹呢?
有时我卸下华丽的歌衫,面对镜子,挑选一朵小花佩戴。
注释:
- 髻新兴:新梳的发髻高高耸起。
- 妆闹扫:妆容精致清新,令人惊艳。
- 微步戛环佩:轻轻走动,环佩发出清脆的声响。
- 倾座尽回睐:周围人都转过头来注视。
- 香檀拍过惊鸿:形容音色如香檀木所发出的音响,轻盈如惊鸿。
- 迦陵仙籁:指天上仙女的乐曲,形容音色优美动听。
- 李和南、李波妹:可能是两位女性的名字,代表着特定的人物或情感。
典故解析:
- 迦陵:在古代文学中常用以形容美好的音乐,出自《大乘起信论》中的“天上声乐”。
- 李和南、李波妹:可能为当时社会中知名的歌女,代表了一种美好的情感寄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祖谋,清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与独特的风格著称于世。他的诗歌多以描绘女性的美丽与内心情感为主,表达了对爱情与生活的深刻感悟。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清代,社会风气相对开放,女性的地位逐渐提升,诗人以女性视角展现生活中的美好与情感。
诗歌鉴赏:
《祝英台近 有赠》是一首描写女性形象的诗歌,展现了女性的优雅与内心的情感。诗中通过细腻的描绘,让读者仿佛看到了一个新娘的身影,髻新兴、妆容精致,轻盈的步伐伴随着清脆的环佩声,仿佛在庆祝着一种美好的生活状态。作者运用香檀的音色来比喻音乐的动听,传达出一种超脱尘世的仙乐之感,这不仅仅是对美的赞美,更是对内心自由的追求。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提到李和南与李波妹,似乎在思索着美好的爱情与情感的归属。诗人在卸去歌衫、对镜自赏时,流露出一种对自我的肯定与对美的渴望。这种情感在诗中流转,仿佛给人一种轻松自在的感觉,表现出诗人对女性独立与自信的赞美。
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女性的内心世界与外在风采,既有对生活的热爱,也有对自身价值的认同,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髻新兴,妆闹扫:开篇描绘女性的形象,突出了新娘子妆容的精致。
- 微步戛环佩:强调了她的轻盈与优雅,环佩的声音增添了氛围的美感。
- 走上红裀,倾座尽回睐:描述了她受到众人瞩目的情景,显示出她的魅力。
- 香檀拍过惊鸿:用香檀的音色比喻音乐的优美,进一步渲染出氛围的梦幻感。
- 春莺休啭,要聆取迦陵仙籁:表达出对美好音乐的向往与享受。
- 更多态:暗示着更丰富的情感与状态。
- 步虚两袖天风,解脱总无碍:表现出一种随意与洒脱,心灵的自由。
- 是李和南,还是李波妹:引入特定人物,增加诗歌的情感深度。
- 有时卸却歌衫,安花对镜:展示了女性的多样与内心的自省。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香檀拍过惊鸿”,将音乐比喻成香檀木的声音,形象生动。
- 对仗:如“微步戛环佩”,对称工整,音韵和谐。
- 拟人:如“春莺休啭”,将春莺拟人化,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此诗通过描绘女性的形象与内心世界,展现了对美的追求和对自由的向往,表达了诗人对女性独立与自信的赞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髻:象征女性的美丽与身份。
- 环佩:代表女性的优雅与细腻。
- 香檀:象征美好音乐,传递出一种轻灵的气氛。
- 红裀:象征热烈的情感与喜庆的场景。
- 花:代表自然之美与女性的柔美。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中描绘的女性形象,深刻体现了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髻新兴”意指什么?
- A. 新发髻
- B. 旧发式
- C. 头饰
-
“香檀拍过惊鸿”中的“惊鸿”用来比喻什么?
- A. 飞鸟
- B. 美好音色
- C. 美丽女性
-
诗人主要描绘的是哪个群体的形象?
- A. 男性
- B. 女性
- C. 动物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杜甫的《丽人行》
诗词对比: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描绘女性的情感与生活,但更侧重于个人内心的感慨与思索。
- 杜甫的《丽人行》:从社会角度出发,描写女性的美丽与命运,展现了更为复杂的情感。
两者都描绘了女性的美丽,但诗风与侧重点各有不同,给读者带来不同的感受。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歌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的美与情感》
这些书籍能够进一步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古诗词的魅力与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