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 立秋》
时间: 2025-01-19 15:55:35意思解释
满江红 立秋
作者: 钱孟钿 〔清代〕
原文展示
秋到银床,阑干外暮云千叠。
凝望眼一天凉露,断蝉悽咽。
玉宇犹涵遥海雾,金风欲动高梧叶。
更谁家少妇倚楼时,闻孤笛。
杨柳岸,菱歌歇。
摇落尽,江潭色。
倩长绳难系,尽教虚掷。
纨扇不须怜素影,银河亦自伤离别。
问何人吹彻玉笙寒,眉峰碧。
白话文翻译
秋天来临,银色的床前,阑干外的暮云层层叠叠。
凝望远方,凉爽的露水在空气中弥漫,断断续续的蝉声悲切。
天空依旧笼罩着遥远的海雾,秋风渐起,梧桐树的叶子开始摇动。
不知哪个少妇在楼上倚靠,听见那孤独的笛声。
杨柳岸边,菱歌已然停止。
一切都已凋零,江潭的颜色显得更加苍凉。
长绳难以系住那逝去的时光,只能徒劳地抛弃。
纨扇不必怜惜那轻盈的影子,银河也自伤离别的情绪。
我问谁在寒风中吹响那玉笙,眉头微皱,显得忧伤。
注释
- 银床:指明亮的床,象征着秋天的凉爽。
- 阑干:栏杆,诗中用来描绘秋天的景致。
- 凉露:指早晨或傍晚的露水,带来凉意。
- 断蝉:声音微弱的蝉,暗示秋天的萧瑟。
- 玉宇:高远的天空。
- 金风:秋风,象征着丰收与凉意。
典故解析
- 银河离别:银河常用来象征男女之间的离别与思念,反映诗人的情感。
- 孤笛:表达孤寂的情感,笛声常用来引发思绪与回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钱孟钿,清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深邃的意象而闻名。其诗风多受唐诗影响,擅长描绘自然景观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满江红 立秋》创作于秋季,正值天高气爽,诗人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表达对时光流逝与人事变迁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满江红 立秋》展现了钱孟钿对秋天的深刻感受和对人生的哲理思考。诗的开头,以“秋到银床”引入,描绘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凉意的秋天景象,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接着,诗人通过“断蝉悽咽”的描写,传达出秋季的萧瑟与孤独感。尤其是“更谁家少妇倚楼时,闻孤笛”,不仅写出了少妇的孤单,也隐喻了人间的愁苦与离别。
在意象运用上,诗人将自然景象与人情冷暖巧妙结合,如“金风欲动高梧叶”暗示着秋风的到来与生命的变迁,令人感受到时光的流逝。此外,“银河亦自伤离别”则是对离别情感的深化,诗人通过对宇宙的描写,表达出一种超越个体的情感共鸣,展现了对人生无常的思索。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现了秋天的美丽与忧伤,令人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秋到银床:秋天来临,银色的床前,象征着凉爽的气息。
- 阑干外暮云千叠:描绘了秋天的晚霞,层叠的云彩增添了诗的层次感。
- 凝望眼一天凉露,断蝉悽咽:凝视着远方,感受到凉爽的露水与悲切的蝉鸣。
- 玉宇犹涵遥海雾:高空中仍然弥漫着海雾,表达了远方的神秘与遥远。
- 金风欲动高梧叶:秋风开始吹动梧桐树的叶子,象征着秋天的来临。
- 更谁家少妇倚楼时,闻孤笛:问哪个少妇在楼上听见孤独的笛声,渗透了孤寂的情感。
- 杨柳岸,菱歌歇:杨柳岸边,菱歌已经停止,暗示了悲凉的气氛。
- 摇落尽,江潭色:一切都已凋零,江潭的色彩显得更加阴沉。
- 倩长绳难系,尽教虚掷:长绳难以系住流逝的时光,只能徒劳无功地抛弃。
- 纨扇不须怜素影,银河亦自伤离别:不必怜惜那轻盈的影子,银河也在为离别而伤感。
- 问何人吹彻玉笙寒,眉峰碧:问谁在寒风中吹响那美妙的笛声,眉头微皱,流露出忧伤。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秋天的凉意比作“银床”,形象生动。
- 拟人:如“银河亦自伤离别”,赋予自然物以人的情感。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工整的对仗,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描绘秋季的自然景象,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孤独与离别的深刻感悟,展现出诗人对生命的思考与对情感的细腻体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象征着收获与离别。
- 银床:代表秋天的清冷与宁静。
- 孤笛:象征孤独与思念。
- 银河:象征离别与情感的流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季节是哪个?
- A. 春
- B. 夏
- C. 秋
- D. 冬
-
填空题:诗中“更谁家少妇倚楼时,闻____”的下一句是什么?
-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金风”象征着秋天的来临。 (对/错)
答案
- C
- 孤笛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 《春望》与《满江红 立秋》均体现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但《春望》更多地表现了希望与重生,而《满江红 立秋》则更侧重于孤独与离别的情感。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年谱》
- 《中国古典诗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