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大夫庙?颍考叔也,庙在汝州颍桥?》
时间: 2025-01-01 14:48:1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颍大夫庙,颍考叔也,庙在汝州颍桥。
人情难强回,天性可微感。
世人争曲直,苦语费摇撼。
大夫言何柔,暴主意自惨。
荒祠旁孤冢,古隧有残坎。
千年惟茅焦,世亦贵其胆。
不解此微言,脱衣徒勇敢。
白话文翻译
人情难以强求回报,天性微妙而难以捉摸。
世人争论着是非曲直,辛苦而无用的言语也无法动摇根本。
大夫的言辞何其柔和,然而暴君的意志自是残酷。
荒废的祠庙旁孤零零的坟墓,古老的隧道里满是残破的坎坷。
千年间只剩下茅草,世人却依然重视胆略。
不明白这些微妙的道理,只是脱掉衣服就想表现勇敢。
注释
- 颍大夫:指的为颍考叔,是春秋时期的贤人,以其德行著称。
- 微感:微妙的感受,指的是人性中难以捉摸的部分。
- 曲直:指的是是非对错、正义与非正义。
- 荒祠:荒废的祠庙,象征着对历史的遗忘。
- 茅焦:指茅草,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衰败。
- 脱衣徒勇敢:形容那些不懂深意、只会表面勇敢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兼具豪放与细腻,常以平民视角探讨人生哲理与社会时事,深受后世推崇。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北宋时期,正值社会变革与人心涣散的时代。诗人通过对颍考叔的怀念,反思人性与权力,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其复杂性。
诗歌鉴赏
本诗以颍考叔为引,表达了对人性与社会的思考。诗人在开头便指出人情的复杂与难以强求,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回报与付出。接着,诗人通过对比世人的争论与大夫的柔和,反映了正义与暴政的矛盾,暗示虽然大夫的言辞温和,但在暴君的统治下,实际的权力与意志却是残酷的。
诗中提到的荒祠与孤冢,象征着历史的遗忘与个人命运的孤独。千年间,虽然世人对勇气的崇拜未曾改变,但对深刻道理的理解却往往缺失。最后一句“脱衣徒勇敢”不仅是对表面勇敢的讽刺,也是在提醒人们,真正的勇气与智慧在于对微妙道理的理解与把握。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与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苏轼对历史、权力与人性的独到见解,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社会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人情难强回:指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往往是无法强求的。
- 天性可微感:人性本质是微妙的,难以完全理解。
- 世人争曲直:人们在争论是非曲直,却无济于事。
- 苦语费摇撼:再苦的言辞也无法撼动根本。
- 大夫言何柔:大夫的言辞温和,但暴君的意志却是残酷的。
- 荒祠旁孤冢:荒废的庙宇旁孤零零的坟墓,象征着对历史的遗忘。
- 古隧有残坎:古老的隧道中满是破损的坎坷。
- 千年惟茅焦:千年过去,唯有茅草仍然存在。
- 世亦贵其胆:人们依然重视勇气。
- 不解此微言:不理解这些深刻的道理。
- 脱衣徒勇敢:只会表面勇敢,缺乏真正的理解。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将大夫的柔和与暴君的残酷形成鲜明对比,突显人性的复杂。
- 象征:荒祠、孤冢、茅草等意象象征着历史的遗忘与人性的羸弱。
- 反讽:最后一句对表面勇敢的讽刺,揭示了真正勇气的缺失。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人性与社会的深刻反思,揭示了权力的残酷与人情的复杂。最终强调了对深刻道理的理解与把握比表面勇敢更为重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颍考叔:代表着古代贤德之人,象征智慧与道德。
- 荒祠:象征历史的遗忘与不被重视。
- 孤冢:反映个体命运的孤独与无奈。
- 茅焦:象征时间的流逝与衰败。
- 脱衣:象征表面勇敢与内心的无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颍考叔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权力
- B. 智慧与道德
- C. 勇气
-
诗中提到的“荒祠”象征什么?
- A. 文化遗产
- B. 历史的遗忘
- C. 宗教信仰
-
“脱衣徒勇敢”的意思是?
- A. 只会表面勇敢,缺乏深刻理解
- B. 真正的勇气
- C. 反对权威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苏轼 vs. 王维
- 苏轼的诗更关注人性与社会,王维则更注重自然与内心的宁静。两者在风格上有所不同,但均能反映出文化深度与哲理思考。
参考资料
- 《苏轼全诗注释》
- 《宋代文学概论》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