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朝一片月,只在板桥西。
楼笛隔江起,宫鸦何处栖。
故人自兹去,今夜宿青溪。
孤枕应无寐,秣陵秋已凄。
白话文翻译:
南朝的明月映照,只在板桥的西边。
楼上的笛声在江对岸响起,宫中的乌鸦又栖息在哪里呢?
老朋友从今离去,今夜我将宿于青溪。
孤枕之上应无眠,秣陵的秋天已然凄凉。
注释:
- 南朝:指中国历史上的南朝时期,包括宋、齐、梁、陈等朝代,具有独特的文化气息。
- 板桥:指南京的板桥,历史悠久,是江南水乡的代表景点。
- 楼笛:指楼阁中吹奏的笛子,象征音乐的悠扬与凄美。
- 宫鸦:指栖息在宫廷的乌鸦,暗示孤独与忧伤。
- 故人自兹去:意指老朋友从此离去,表达离别的惆怅。
- 青溪:指青溪河,可能是诗人今夜将要宿泊的地方。
- 孤枕应无寐:孤独的枕头上恐怕无法入睡,表达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 秣陵:古称南京,诗中提到的地方,暗示了秋天的凄凉景象。
典故解析:
- 南朝一片月:南朝时期的月亮象征着历史的悠久与文化的深厚。
- 宫鸦何处栖:乌鸦在中国文化中常常象征着哀伤和孤独,这里暗示着离别后的孤寂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秦瀛,清代诗人,字瑶卿,号紫霞,生于江苏,因其才华横溢而受到当时文人的推崇。秦瀛的诗风清新自然,语言简练,常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与人生的感慨。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送别一位老友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眷恋和离别的惆怅。诗中描绘了南京的秋天景象,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失落。
诗歌鉴赏:
《送友之金陵》是一首清新而感伤的送别诗。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的结合,展现了对友情的珍视与对离别的无奈。开头两句以“南朝一片月”引入,立即营造出宁静而又略显凄凉的夜晚氛围,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沉淀。接着“楼笛隔江起”进一步描绘了江边的景象,楼上笛音犹在,却因离别而显得格外孤独,笛声与月光相映成趣,增强了离愁的情感。
中间两句“故人自兹去,今夜宿青溪”则表现出诗人对老友离去的无奈与怀念,青溪象征着诗人即将寄托情感的地方,但也暗示了他即将面对的孤寂。最后两句“孤枕应无寐,秣陵秋已凄”则将情感推向高潮,孤枕代表着无依无靠的心情,而“秣陵秋已凄”则刻画出南京秋天的萧瑟与凄凉,与诗人内心的感受形成呼应。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南朝一片月:描绘出一个清幽的夜晚,月亮照耀着江面,给人一种宁静又略带忧伤的感觉。
- 只在板桥西:强调月光的位置,形成一种空间感,暗示诗人与月亮的心灵距离。
- 楼笛隔江起:楼上的笛声传来,增添了一种音乐的美感,也带来了离愁的情绪。
- 宫鸦何处栖:引发人们对孤独的思考,乌鸦的栖息地似乎也是诗人情感的寄托。
- 故人自兹去:明确表达离别的主题,故人离去,留下了诗人的思念。
- 今夜宿青溪:青溪成了诗人此时的栖息地,暗示了未来的孤独。
- 孤枕应无寐:孤独的夜晚,诗人无法入睡,表现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 秣陵秋已凄:通过季节的变化,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内心的凄凉感。
修辞手法:
- 比喻:月亮和笛声的描绘,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
- 拟人:乌鸦的栖息暗示了情感的孤独与哀伤。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内心情感,展现了对友情的珍惜与离别的无奈,表达了深沉的思念和孤独的感受。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亮:象征思念与孤独。
- 笛声:代表着音乐的悠扬,暗示情感的复杂。
- 青溪:象征栖息与思索的地方。
- 孤枕:表现内心的孤独与无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南朝”是指哪个时期?
- A. 唐朝
- B. 南北朝
- C. 明朝
- D. 宋朝
-
诗人今夜将宿于哪个地方?
- A. 板桥
- B. 青溪
- C. 南京
- D. 宫廷
-
“孤枕应无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 A. 快乐
- B. 无奈
- C. 忧伤
- D. 愤怒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友人》 by 李白
- 《月下独酌》 by 李白
诗词对比:
- 《送友人》:同样表现送别情感,但李白的诗风更为豪放,情感表达更为直接。
- 《月下独酌》:在孤独的情感上与《送友之金陵》相似,但更多体现了对自我内心的探索。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