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兴宗之彤阳》

时间: 2025-01-01 10:02:43

赤日裂后土,万家如烘炉。

君行何事役,似为贫所驱。

埃尘稍去眼,云景日萧疏。

扁舟乘长风,倏忽变三吴。

六年羁旅倦,一旦谁扫除。

慎勿忘回首,浩荡江山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赤日裂后土,万家如烘炉。
君行何事役,似为贫所驱。
埃尘稍去眼,云景日萧疏。
扁舟乘长风,倏忽变三吴。
六年羁旅倦,一旦谁扫除。
慎勿忘回首,浩荡江山娱。

白话文翻译:

赤日炙烤着大地,万家仿佛都像在烘炉里。
你出行是为了什么,似乎是被贫困所逼迫。
眼前的尘土稍微散去,云景也显得稀疏。
小舟乘着长风,瞬间就到了三吴之地。
六年的羁旅让我感到疲倦,难道就没有人来解决这困境吗?
请不要忘记回头看,浩浩荡荡的江山是多么令人陶醉。

注释:

  • 赤日:指烈日,象征酷热的天气。
  • 裂后土:形容大地被阳光炙烤得龟裂。
  • 君行何事役:问对方出行的目的,暗示生活的艰辛。
  • 埃尘:指尘土,象征旅途的艰辛。
  • 三吴:指江南地区,因其水乡风光而闻名。
  • 羁旅:指在外漂泊的生活。
  • 浩荡江山:指壮丽的自然景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涑水,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他以《资治通鉴》而闻名,是宋代理学的重要代表之一。司马光的诗歌大多反映了其丰富的历史和社会观察,风格清新而沉稳。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送别兴宗前往彤阳的时刻,诗中流露出对朋友的关切与对生活艰辛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美好祝愿,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不安。

诗歌鉴赏:

《送兴宗之彤阳》是一首充满情感和思考的送别诗。诗的前两句以生动的形象描绘了炎热的天气和生活的艰辛,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敏锐观察。接下来的几句既表达了对朋友出行的关心,也传达了自己在外漂泊的疲惫之感。诗中提到的“扁舟乘长风”展现了对自由的向往与对未来的期待,然而“六年羁旅倦”又让人感受到一种难以排解的孤独与无奈。

整首诗的情感层次丰富,既有对友人的祝福,也有对人生苦短和命运无常的思考。最后一句“慎勿忘回首,浩荡江山娱”更是引发了对故土的眷恋与思索,让人对未来充满期待的同时,也不忘珍惜眼前的美好。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与人生哲理的思考,诗人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生活智慧。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赤日裂后土,万家如烘炉”:用烈日和炎热的环境描绘出生活的艰辛。
    • “君行何事役,似为贫所驱”:探问对方的行程,暗示生活压力。
    • “埃尘稍去眼,云景日萧疏”:描绘旅途中的困顿与不安。
    • “扁舟乘长风,倏忽变三吴”:表达对未来的希望与对自由的向往。
    • “六年羁旅倦,一旦谁扫除”:反映了对漂泊生活的疲惫与无奈。
    • “慎勿忘回首,浩荡江山娱”:寄托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活困境比作烈日下的烘炉,形象生动。
    • 对仗:如“赤日裂后土,万家如烘炉”,使诗句更具韵律感。
    • 拟人:通过“埃尘稍去眼”传达出一种情感,增添诗的情趣。
  •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对生活艰辛的感慨与对未来的期许,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心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赤日:象征生活的艰难与炎热的苦恼。
  • 埃尘:代表旅途中遇到的阻碍与不顺。
  • 长风:象征自由与希望,表达对未来的向往。
  • 浩荡江山:象征壮丽的自然与乡土情怀,体现对故乡的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赤日裂后土”的意思是: A. 天空阴云密布
    B. 炙热的阳光使大地龟裂
    C. 大雨倾盆而下
    D. 冬天寒冷的天气

  2. “六年羁旅倦”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高兴
    B. 疲惫与无奈
    C. 兴奋
    D. 安宁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 杜甫的《登高》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可以将司马光的《送兴宗之彤阳》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进行对比,前者侧重于对生活困境的感慨与对友情的珍惜,而后者则更多地展现了对远方的思念与对理想的追求,二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反映了诗人对人生不同阶段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司马光《资治通鉴》相关解读
  • 《宋代诗歌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