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迁莺 端午,用吴子和韵》
时间: 2025-01-06 15:36:2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流莺声歇。又小麦送秋,脆圆迎节。彩剪罗睺,绫黏猛虎,都与钗符差列。笑唤谢家儿女,绣带香囊亲结。动翠袖,看白团扇底,清风徐发。佳绝。雕槛外,一树安榴,红神嵰山雪。最忆昆池,龙舟夺锦,画鼓如雷敲彻。此日未央行殿,墨拓钟葵高揭。玉窗晚,剩珠帘半卷,纤纤娥月。
白话文翻译:
流莺的鸣声已经停止。小麦又到了秋天的季节,圆润的粽子迎来了节日。彩色的剪纸和绫绸缠绕着猛虎,都与钗子和符咒相互衬托。笑着呼唤谢家的儿女,亲手缝制绣带和香囊。轻动翠绿的袖子,透过白色的团扇,清风轻轻飘来。真是美妙极了。雕刻的栏杆外,盛开的石榴树,像红色的山雪一般。最让我怀念的是昆池,龙舟竞渡,画鼓声如雷般响彻。今天的午后,殿内高高挂起墨拓的钟葵。夜幕降临,玉窗下珠帘半卷,纤纤的月亮高挂。
注释:
- 流莺:一种鸣叫悦耳的鸟,象征着春天的来临。
- 脆圆迎节:指粽子,端午节的传统食品,圆润而美味。
- 罗睺:指装饰品,通常是剪纸艺术的一种。
- 钗符:古代女性佩戴的饰物,寓意吉祥。
- 谢家:指谢氏家族,可能为当时的名门望族。
- 昆池:昆明池,传说中龙舟竞渡的场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樊增祥,清代诗人,其作品常以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意境著称,擅长描绘节日场景及人们的生活状态。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端午节期间,表达了对节日的热爱和对传统习俗的珍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节日气氛和人们的生活情趣。
诗歌鉴赏:
这首《喜迁莺 端午》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端午节的欢快氛围。开头描绘了流莺的鸣叫声停止,暗示春天的结束和夏天的来临。小麦的成熟象征着丰收的喜悦,脆圆的粽子则是节日的象征,代表了团圆和幸福。接着,诗人通过对节日装饰品的细致描写,如彩剪和绫黏,展示了节日的华丽与喜庆。
在描绘家庭团聚的温馨场景时,谢家的儿女被呼唤,象征着家庭的团圆与和谐。翠袖和团扇的细腻描写,不仅展现了女性的柔美,也营造出一种轻松的节日气氛。诗中提及的安榴树与昆池,分别象征着丰收与热闹的节日场景,展示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最后,诗人以“玉窗晚,剩珠帘半卷,纤纤娥月”作为结尾,营造出一种宁静而优雅的夜晚氛围,使整首诗在欢快中透出一丝婉约,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流莺声歇:春天的鸟鸣消失,暗示季节的变化。
- 又小麦送秋:小麦成熟,象征着丰收的季节。
- 脆圆迎节:粽子作为端午节的传统食品,寓意团圆。
- 彩剪罗睺:节日的装饰品,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氛围。
- 笑唤谢家儿女:家庭团聚的温馨场景,体现了人情味。
- 动翠袖,看白团扇底:描写女性的柔美,渲染出轻松的节日气息。
- 佳绝: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赞美。
- 雕槛外,一树安榴:描绘了节日的景象,石榴花开得如山雪般美丽。
- 最忆昆池,龙舟夺锦:忆起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
- 此日未央行殿:表达了对节日的期待与珍惜。
- 玉窗晚,剩珠帘半卷:描绘宁静的夜晚,营造优雅的氛围。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盛开的石榴树比作“红神嵰山雪”,突出其美丽。
- 拟人:描述流莺声歇,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如“动翠袖,看白团扇底”,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端午节的描绘,表达了对传统节日的热爱与珍视,展现了家庭团聚的温馨与幸福,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流莺:象征春天的到来,代表着生命的气息。
- 粽子:端午节的传统食品,象征团圆。
- 石榴树:象征丰收与美好,常用来代表吉祥。
- 清风:象征着宁静与舒适的生活环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流莺声歇”意指什么? a) 鸟儿的鸣叫 b) 秋天的来临 c) 春天的结束 d) 节日的欢庆
-
“脆圆迎节”中的“脆圆”指的是什么? a) 农作物 b) 粽子 c) 花朵 d) 水果
-
在诗中提到的“昆池”指的是什么? a) 一种饮料 b) 龙舟竞渡的地方 c) 一种食物 d) 一种植物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端午吟》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李白和樊增祥在描写端午节时,李白的作品更注重豪放的气势,而樊增祥则更注重细腻的情感与氛围。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