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令》

时间: 2024-09-19 21:49:08

黄道雨初乾。

霁霭空蟠。

东风杨柳碧毵毵。

燕子不归花有恨,小院春寒。

倦客亦何堪。

尘满征衫。

明朝野水几重山。

归梦已随芳草绿,先到江南。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浪淘沙令
黄道雨初乾。霁霭空蟠。
东风杨柳碧毵毵。
燕子不归花有恨,小院春寒。
倦客亦何堪。尘满征衫。
明朝野水几重山。
归梦已随芳草绿,先到江南。

白话文翻译:

在黄道上的雨刚刚停歇,天空清澈明朗。
东风吹拂着碧绿的杨柳,显得生机盎然。
燕子不再归来,花儿因而显得怨恨,
小院里依然春寒料峭。
疲惫的客人又怎能忍受这种情景呢?衣衫上满是尘土。
明天的野水流经多少重山?
归乡的梦已经随着芳草的绿意而去,先到达了江南。

注释:

  • 黄道:古代天文学中的黄道,象征着天上的吉祥之气。
  • 霁霭:雨后的晴朗天气,形容天清气朗。
  • 毵毵:形容细密的样子,这里指柳条的柔美。
  • 春寒:春天的寒冷,表现出一种冷清的意境。
  • 倦客:身心疲惫的旅人。
  • 征衫:指出门在外的旅人衣衫,意指旅途的艰辛。
  • 归梦:归乡的梦,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通过描写春景、燕子、归梦等,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悟和对故乡的思念。在《唐诗三百首》中,相似的主题常常出现,表现了游子对故乡的深切眷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谢懋,宋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清新的意象著称。其作品多能传达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这首《浪淘沙令》创作于春季,诗人正值旅途之中,因雨后春寒而感到孤独与思乡之情。春天是万物复苏的时节,但诗中的景象却显得冷清,正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

诗歌鉴赏:

这首《浪淘沙令》以细腻的描写和清新的意象展现了春天的景象与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开篇的“黄道雨初乾”勾勒出雨后清新的气息,紧接着“霁霭空蟠”则让人感受到晴朗的美好。东风吹拂,杨柳依依,呈现出一种充满生机的自然景象。

然而,随后的“燕子不归花有恨”,则转入了诗人内心的失落与寂寥。燕子的归来是春天的象征,而它不归则暗示着一种失落与遗憾。小院的“春寒”更是映射出诗人心中的孤独与寒冷。这种情感随着“倦客亦何堪”的叹息愈发加深,表达了旅人对归属的渴望与无奈。

最后几句,诗人以“归梦已随芳草绿”寄托了对故乡的思念,芳草的绿意象征着生机和希望,而“先到江南”则是对归乡的向往和期待。整首诗在对美好春景的描述中,蕴含着浓厚的个人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黄道雨初乾”:描写天气变化,暗示雨后的宁静。
    2. “霁霭空蟠”:反映出景色的清新与明朗。
    3. “东风杨柳碧毵毵”:表现春意盎然,生机勃勃。
    4. “燕子不归花有恨”:表达对燕子归来的期待,象征着对春天的向往。
    5. “小院春寒”:传达出孤独的感觉。
    6. “倦客亦何堪”:反映出旅人的疲惫与无奈。
    7. “明朝野水几重山”:探问归乡的路途与艰辛。
    8. “归梦已随芳草绿”:寄托对故乡的思念。
    9. “先到江南”:表明对未来的向往与希望。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归梦已随芳草绿”,用芳草来比喻归乡的梦。
    • 拟人:如“燕子不归”,赋予燕子情感,使其具有怨恨的情绪。
    • 对仗:整首诗运用了对仗的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现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与对故乡的思念,通过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的交融,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无奈。

意象分析:

  • 黄道:象征着吉祥、顺利的旅途。
  • 东风:代表春天的来临和生机。
  • 燕子:象征着归属与思念。
  • 芳草:寄托着对故乡的情感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黄道雨初乾”中的“黄道”指的是: A. 一种气候现象
    B. 古代天文学中的吉祥象征
    C. 诗人的名字

  2. 诗中“倦客”指的是: A. 旅途中的人
    B. 诗人的朋友
    C. 一只鸟

  3. 诗中提到的“江南”象征着: A. 诗人的家乡
    B. 繁华与美好
    C. 旅途的终点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欧阳修的《秋声赋》

诗词对比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女性的柔情与细腻。
  • 欧阳修的《秋声赋》: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更为深刻,情感较为沉郁。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论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