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邓犀如的《槐林院二首》
竹树参差合,川原远近分。
旛旛晴后见,钟磬夜中闻。
野碓闲春水,春桥冷度云。
庭空游客散,鸣鸟自呼群。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春日的美丽场景:竹树参差地交错,远处的川原显得遥远而模糊。阳光明媚之后,能够看到飘动的旌旗,夜晚则能听到钟声和磬声。安静的野外,一座碓房旁的春水潺潺,春天的桥冷冷地横跨在云间。庭院空旷,游人已经散去,只有鸟儿在自由地鸣叫,形成一片生机。
注释:
字词注释:
- 参差:形容竹树高低不齐,交错生长。
- 旛旛:形容旗帜随风飘动的样子。
- 钟磬:指寺院中的钟和磬,发出清脆的声音。
- 碓:碓房,磨米的地方。
- 冷度:形容桥在春天的云间显得清冷。
- 游客:游览的人们。
典故解析: 本诗虽然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历史上竹树、钟声、春水等意象常常出现在古诗词中,象征着自然的宁静和人们的闲适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邓犀如,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多以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为主题,擅长描绘宁静的田园风光,风格清新淡雅。
创作背景: 《槐林院二首》创作于春季,可能是在邓犀如游历某个静谧的地方时所作,表达了他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槐林院二首》通过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传达出一种闲适、宁静的氛围。前两句“竹树参差合,川原远近分”通过对竹树和川原的描写,展现出自然界的和谐美。竹树的参差错落与远处的川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一种层次分明的感觉。接下来的“旛旛晴后见,钟磬夜中闻”则通过声音和视觉的结合,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白天的生机与夜晚的宁静。最后两句“庭空游客散,鸣鸟自呼群”则表现了人们离去后,留给自然的宁静与鸟儿欢快的鸣叫,意象生动而富有韵味。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与宁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竹树参差合:描绘竹树的高低错落,生动展现出自然的美丽。
- 川原远近分:远处的川原模糊不清,给人一种空间的延伸感。
- 旛旛晴后见:阳光明媚后,旌旗随风飘动,增加了生动的气氛。
- 钟磬夜中闻:夜晚听到钟声和磬声,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
- 野碓闲春水:描述春天的水流潺潺,安静而悠闲。
- 春桥冷度云:春天的桥在云间冷冷横跨,显得静谧。
- 庭空游客散:庭院空荡荡的,游人已经离去。
- 鸣鸟自呼群:鸟儿自由自在地鸣叫,回荡在空旷的庭院中。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竹树参差合”比喻自然的和谐美。
- 对仗:如“旛旛晴后见,钟磬夜中闻”,形成音韵的和谐。
- 拟人:鸟儿自呼群,赋予了鸟儿一种自由的生命。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的主题是自然的宁静与人们内心的闲适,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闲适生活的向往,营造了一种和谐的生活氛围。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树:象征着坚韧与柔美。
- 钟磬:代表着宁静和宗教的氛围。
- 春水:象征着生机与流动的时间。
- 鸣鸟:象征着自由与自然的生命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竹树”主要用来形容什么? A. 高大
B. 参差
C. 繁茂 -
诗中“旛旛”指的是什么? A. 一种花
B. 旗帜飘动的样子
C. 竹子 -
诗中的“钟磬”主要给人带来什么感觉? A. 热闹
B. 宁静
C. 悲伤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 比较王维的《山居秋暝》与邓犀如的《槐林院二首》,两者都描绘了自然的美,但王维更强调孤独与寂静,而邓犀如则更突出春天的生机与人文气息。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