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听尽西窗风雨》

时间: 2025-01-19 21:50:11

听尽西窗风雨。

又听东邻砧杵。

犹自立危阑,阑外青山无语。

何处。

何处。

一树乱鸦啼暮。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如梦令·听尽西窗风雨
作者:仇远 〔宋代〕
听尽西窗风雨。又听东邻砧杵。
犹自立危阑,阑外青山无语。
何处。何处。
一树乱鸦啼暮。

白话文翻译:

听着窗外的风雨声,
又听到东邻那边的捣衣声。
我仍然站在高高的栏杆旁,
栏外的青山静默无言。
在哪里?在哪里?
只有一树乱飞的乌鸦在傍晚啼叫。

注释:

字词注释:

  • 西窗:西边的窗户。
  • 砧杵:捣衣的工具,指东邻的女子在用砧板和杵捣衣物。
  • 危阑:高高的栏杆。
  • 青山无语:青山静默,没有言语。
  • 乱鸦:杂乱的乌鸦。
  • 啼暮:在黄昏时分叫唤。

典故解析:
本诗虽无明显的历史典故,但通过“青山无语”表达了自然的静谧与孤寂,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仇远,字子瑄,号怀德,宋代词人,生活在南宋时期,他的词风清新淡雅,常表现对自然的感怀和个人情感的抒发。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诗人身处高楼,听着窗外的雨声,感受到周围的寂静与孤独,表达了对往昔的思索与对人生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如梦令》以清新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了一个静谧而又略显孤独的夜晚。开篇的“听尽西窗风雨”,声声入耳,带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雨声与邻家捣衣声交织,构成了一幅生活的画面,而诗人则在这幅画中显得格外孤独。尤其是“犹自立危阑”,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怀与思索,站在高处,俯视周围的世界,内心却充满了孤寂。青山无语,象征着大自然的沉默与无情,诗人似乎在倾诉自己的心声却得不到回应。结尾的“一树乱鸦啼暮”,将这种孤独感推向高潮,乌鸦的鸣叫在黄昏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凄凉,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整首词以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宋代词人的情感深度与艺术造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听尽西窗风雨:诗人倾听窗外的风雨,暗示他在反思自己的内心。
  • 又听东邻砧杵:邻居的生活声与自己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营造出一种静谧的生活氛围。
  • 犹自立危阑:诗人站在高处,象征着审视生活的态度,但又显示出其内心的不安。
  • 阑外青山无语:青山的沉默与诗人的内心对话,显示出一种无奈与孤独。
  • 何处。何处。:反复的提问,表现出对归属感的渴望与迷茫。
  • 一树乱鸦啼暮:乌鸦的叫声在黄昏中响起,象征着孤独与凄凉。

修辞手法:

  • 比喻:青山无语暗喻自然的静默与人的孤独。
  • 拟人:青山被赋予无言的特性,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对仗:前两句与后两句在结构上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风雨夜晚的孤独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孤独的深切体会,体现了宋代诗人对内心情感的细腻描摹和对自然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风雨:象征着外部环境的变幻与内心的波动。
  • 青山:象征着永恒与静默,反映出人生的无常与孤独。
  • 乌鸦:常被视为不祥之鸟,在此处则寓意着孤独和凄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听尽西窗风雨”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宁静
    • B. 孤独
    • C. 欢乐
  2. “阑外青山无语”中的“青山”象征什么?

    • A. 人生的美好
    • B. 自然的沉默
    • C. 生活的繁忙
  3. 诗中反复出现的“何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 A. 迷茫与渴望
    • B. 幸福与满足
    • C. 怒气与不满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仇远的《如梦令》与李清照的同名词作,均表现了对自然的描绘与个人情感的抒发,但李清照词风更倾向于细腻的爱情情感,而仇远则更突出孤独与思索的主题。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词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