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

时间: 2024-09-19 20:47:33

才见绿杨飘絮。

又见赪桐垂乳。

三十六鸳鸯,尽在藕花深处。

飞去。

飞去。

生怕晚来烟雨。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如梦令
作者: 沈岸登 〔清代〕
才见绿杨飘絮,
又见赪桐垂乳。
三十六鸳鸯,
尽在藕花深处。
飞去,飞去,
生怕晚来烟雨。

白话文翻译

刚刚看到绿杨树上飘飞的柳絮,又见到红色的桐树低垂着花蕾。三十六只鸳鸯,恰好在深藏于藕花中的地方。它们飞走了,飞走了,生怕晚来时遭遇烟雨。

注释

  • 绿杨:指绿柳,象征春天、生命。
  • 飘絮:柳絮随风飘扬,代表春天的温柔和流动。
  • 赪桐:红色的桐树,象征美丽和温暖。
  • 垂乳:形容桐树的花朵像乳房一样低垂,生动形象。
  • 鸳鸯:成双成对的鸟,象征爱情。
  • 藕花:指荷花,生长在水中的植物,常与柔美、清雅相联系。
  • 烟雨:指细雨或雾气,象征朦胧和忧愁。

典故解析

本诗并未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隐含了春天的生机与爱情的美好。鸳鸯作为爱情的象征,暗示了诗人对美好情感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岸登,清代诗人,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态,风格细腻,情感真挚。他的作品常常融入对生活的思考以及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如梦令》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繁荣并存的时期。诗人在此背景下,借助自然景象表达自己的情感,展现了对爱情和生命的热爱。

诗歌鉴赏

《如梦令》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和爱情的美好。诗中提到的绿杨柳絮和赪桐花蕾,生动地描绘了春季的景象,给人以清新和温暖的感受。尤其是“三十六鸳鸯,尽在藕花深处”,不禁让人联想到双双对对的美好爱情,鸳鸯在藕花中徘徊,象征着春天的浪漫与温情。

最后一句“飞去,飞去,生怕晚来烟雨”,则表现了对失去美好时光的惧怕,突显出对爱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忧虑。这种情感的交织使得整首诗在春意盎然中透露出一丝淡淡的忧伤,增添了诗的深度与层次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才见绿杨飘絮:刚看到杨柳上的柳絮飞舞,暗示春天来临。
    2. 又见赪桐垂乳:接着看到桐树的花朵低垂,形象生动。
    3. 三十六鸳鸯:提到鸳鸯,暗示爱情的美好。
    4. 尽在藕花深处:鸳鸯隐藏在藕花之中,增添了神秘感。
    5. 飞去,飞去:鸳鸯飞走,表现对美好事物的失去。
    6. 生怕晚来烟雨:对未来的不安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 修辞手法

    1. 比喻:将桐树的花朵比作乳房,形象生动。
    2. 拟人:鸳鸯的飞去表现了情感的流动。
    3.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增添了韵律美。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春天的自然景象,表达了对爱情的向往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同时也流露出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忧虑,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绿杨:象征生命与希望。
  • 飘絮:代表流动的时间与青春。
  • 赪桐:象征美丽与温暖。
  • 鸳鸯:爱情的象征。
  • 藕花:代表美好与纯洁。
  • 烟雨:象征忧伤与惆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才见绿杨飘絮”中的“绿杨”指的是: A. 柳树
    B. 桃树
    C. 梧桐
    D. 橙树

  2. 诗中提到的“鸳鸯”象征着: A. 友谊
    B. 爱情
    C. 亲情
    D. 快乐

  3. 诗的最后一句“生怕晚来烟雨”表达了: A. 对未来的期待
    B. 对美好时光的忧虑
    C. 对爱情的绝望
    D. 对自然的热爱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沈岸登《如梦令》李清照《如梦令》:两首诗都运用了“如梦”的意象,但沈岸登侧重于春天的生机与爱情的美好,而李清照则更注重内心的感伤与对过去的怀念。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沈岸登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手册》
  • 《中国古代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