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 其六》

时间: 2025-01-19 22:46:36

听尽西窗风雨。

又听东邻砧杵。

犹自立危阑,阑外青山无语。

何处。

何处。

一树乱鸦啼暮。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如梦令 其六》
作者:仇远 〔宋代〕

听尽西窗风雨。又听东邻砧杵。犹自立危阑,阑外青山无语。何处。何处。一树乱鸦啼暮。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人在西窗听着风雨声,东邻传来的锤子敲打声,尽管如此,他依然站在危险的栏杆边,外面的青山默默无言。他在思索,究竟何处才是安宁的地方?一树的乌鸦在傍晚时分喧闹地鸣叫,显得更加凄凉。

注释:

  • 西窗:指窗户朝西,象征着一种孤独与忧伤的环境。
  • 风雨:常用来表达内心的烦躁与不安。
  • 砧杵:砧是用来加工物品的工具,杵则是用来捣打的,常见于农村生活,象征着生活的忙碌。
  • 危阑:指危险的栏杆,暗示着诗人内心的不安与对未来的无奈。
  • 青山无语:青山静默不语,映衬出诗人的孤独感。
  • 乱鸦啼暮:一树的乌鸦在傍晚鸣叫,增强了凄凉的氛围。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仇远,字景升,号澄江,宋代诗人,生于南宋时期,擅长词作,风格清新自然,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生活中的情景与感受。
  • 创作背景:这首词写于南宋时期,社会动荡,诗人常常感受到生活的无奈与孤独,借助自然景象表达内心的感受。

诗歌鉴赏:

《如梦令 其六》是一首情感细腻、意境悠远的词作。诗人通过描绘窗外的风雨、东邻的锤声,营造出一种孤独和不安的氛围。西窗的风雨与东邻的砧杵声形成鲜明的对比,前者象征着外界的动荡,后者则代表着生活的日常琐碎。在这种背景下,诗人依然站在危阑之上,体现了他内心深处的挣扎与不安。

“阑外青山无语”一句,青山的沉默与诗人的困惑相呼应,增强了词作的情感深度。面对青山的静默,诗人自问“何处”,显露出他对归属与安宁的渴望。最后,一树乱鸦啼暮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凄凉的气氛,使整首词充满了淡淡的哀愁。

整首词通过自然景象与人的情感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在风雨中挣扎求索的心境,既有对现实的反思,也有对未来的迷茫,深刻地揭示了人们在生活中的孤独与无奈。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听尽西窗风雨”:在西窗旁倾听风雨,暗示诗人对外界动荡的感知。
    • “又听东邻砧杵”:在听到邻居的生活声,形成对比,体现生活的琐碎与无奈。
    • “犹自立危阑”:诗人站在危险的栏杆边,象征心理上的不安。
    • “阑外青山无语”:青山静默,映衬出诗人的孤独。
    • “何处。何处。”:反复的提问,展示诗人对安宁的渴望与迷茫。
    • “一树乱鸦啼暮”:乌鸦在傍晚鸣叫,增强了凄凉的氛围。
  • 修辞手法

    • 对比:风雨与砧杵声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诗人的内心感受。
    • 拟人:青山“无语”,赋予物体以人的情感,增强了意境。
    • 排比:反复的“何处”,加深了诗人的迷茫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词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安宁的渴望,揭示了人在风雨中的孤独与无奈。

意象分析:

  • 西窗:象征孤独与忧伤的环境。
  • 风雨:表现外界的动荡与内心的烦躁。
  • 青山:象征静默与无奈。
  • 乱鸦:乌鸦的喧闹映衬出凄凉的氛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本诗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2. 诗中提到的“砧杵”主要象征什么? A. 生活的忙碌
    B. 自然的美丽
    C. 时光的流逝
    D. 朋友的陪伴

  3. “阑外青山无语”中的“青山”主要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快乐与希望
    B. 忧伤与孤独
    C. 自由与奔放
    D. 亲密与温暖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以梦境为主题,表达了对生活与爱情的思考,但更侧重于女性的柔情与细腻情感。
  • 苏轼的《水调歌头》:表达了对月亮的思考与人生的哲理,意境更加开阔,情感更为豪放。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基础知识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