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登新安县楼》

时间: 2025-01-01 15:58:36

关城树色齐,往事未全迷。

塞路真人气,封门壮士泥。

草浓延蝶舞,花密教莺啼。

若以鸣为德,鸾皇不及鸡。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早登新安县楼
——罗隐 〔唐代〕
关城树色齐,往事未全迷。
塞路真人气,封门壮士泥。
草浓延蝶舞,花密教莺啼。
若以鸣为德,鸾皇不及鸡。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早晨登上新安县楼时的景象。关城的树木和天空的颜色相互映衬,往日的情景依然清晰未能忘却。边塞的道路上,真实的气息扑面而来,门前的壮士早已被泥土掩埋。草丛茂盛,蝴蝶在翩翩起舞,花儿开得密密麻麻,教会了黄莺鸣啼。如果以鸣叫作为德行的标准,那么鸾鸟也不如普通的公鸡。

注释

  • 关城:指边塞的城墙,象征着边境的防御。
  • 真人气:指的是生活在边塞的真实气息,体现了生活的原始状态。
  • 壮士泥:指那些曾经英勇的壮士,如今已化为泥土,象征着历史的无情。
  • 鸾皇:传说中的神鸟,象征高贵和美丽。
  • 鸣为德:指以鸣叫作为品德的标准,暗指表面光鲜的事物并不一定比平凡的更加值得赞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罗隐(834年-884年),字惟明,号天涯,唐代诗人,籍贯唐州(今河南省南阳)。罗隐以其清新俊逸的诗风和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著称,作品多涉及人生哲理与自然风光。他的诗常常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时期,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反映出对往昔的怀念以及对现实的感慨。诗中展现了边塞的风光和对壮士的追忆,表达了对历史的思索和对生命的敬畏。

诗歌鉴赏

《早登新安县楼》是一首富有哲理的古诗,通过诗人的独特视角描绘了新安县楼的自然景色与历史感悟。诗的开头“关城树色齐”,通过简单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的和谐与宁静,给人一种清新之感。而“往事未全迷”则引入了历史的思考,诗人似乎在缅怀过去的壮丽与悲壮,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感悟。

在“塞路真人气,封门壮士泥”中,诗人进一步探讨了生命的意义与历史的无情,曾经的壮士如今已化为泥土,暗示着历史的消逝与个体生命的脆弱。接下来的草浓和花密则通过生动的意象表现出自然的生机和活力,形成了与前文沉重情感的对比。

最后一句“若以鸣为德,鸾皇不及鸡”,把整首诗的主题推向高潮,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表面华丽的事物并不一定具备真正的价值。这个比喻不仅富有哲理,还反映了诗人对世俗价值观的批判。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色与历史的交融,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与对现实的反思,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和强烈的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关城树色齐:描绘了边关城墙的树木与天空颜色相互映衬,表现了自然的和谐。
  2. 往事未全迷: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往日的景象依然显现。
  3. 塞路真人气:形容边境地区的真实生活气息,暗示着生活的艰辛。
  4. 封门壮士泥:回顾历史,曾经的英雄已经被时间遗忘,化为泥土。
  5. 草浓延蝶舞:描绘出自然的生机,草丛茂盛,蝴蝶飞舞,象征着生命力。
  6. 花密教莺啼:花开繁盛,吸引黄莺鸣叫,表现出自然的美好和和谐。
  7. 若以鸣为德:提出以鸣叫作为品德标准的观点,批判表面华丽的价值观。
  8. 鸾皇不及鸡:以鸾鸟和公鸡作比较,强调真实与平凡的价值。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鸾皇不及鸡”的比喻,表达了对虚荣的批判。
  • 对仗: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草和花被赋予了生命,展现出自然的活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对生命的敬畏,以及对表面华丽而缺乏实质的事物的批判。诗人通过自然景色反映内心的感悟,揭示了深刻的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关城:象征边境与历史的记忆。
  • 壮士:代表曾经的英雄与逝去的时代。
  • 草与花:象征自然的生命力与活力。
  • 鸣叫:代表声音与存在的价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怀念过去
    • B. 赞美自然
    • C. 批判虚荣
    • D. 以上皆是
  2. 诗中提到的“鸾皇”象征什么?

    • A. 高贵
    • B. 美丽
    • C. 虚荣
    • D. 以上皆是
  3. 诗中“往事未全迷”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忘却
    • B. 怀念
    • C. 失落
    • D. 喜悦

答案

  1. D. 以上皆是
  2. D. 以上皆是
  3. B. 怀念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孟浩然《春晓》
  • 李白《早发白帝城》

诗词对比

《登鹳雀楼》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同样描绘了登高望远的境界,表达了对壮丽景色的赞美与人生理想的追寻。两首诗都通过登高的视角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悟,但罗隐更强调历史的厚重与对生命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
  • 《唐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