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

时间: 2025-01-01 14:57:53

双螺未学同心绾,已占歌名。

月白风清。

长倚昭华笛里声。

知音敲尽朱颜改,寂寞时情。

一曲离亭。

借与青楼忍泪听。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晏几道的《采桑子》原文如下:

双螺未学同心绾,已占歌名。
月白风清。长倚昭华笛里声。
知音敲尽朱颜改,寂寞时情。
一曲离亭。借与青楼忍泪听。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意在表达一种未曾学会相互缠绵的爱情,已然被歌曲所吸引。夜色如水,清风徐来,我依靠在笛声中,陶醉于其中。知音的伴奏使我愁苦的面容悄然改变,孤独的情感在心中萦绕。离别的曲调在亭中响起,我只能将这抑制的泪水借给青楼的女子倾听。

注释:

字词注释:

  • 双螺:指双螺形的情感,象征心心相印。
  • 昭华笛:古代笛子,象征清雅的音乐。
  • 朱颜:红润的面容,此处指愁苦的情绪使得面颊失去红润。
  • 青楼:指女子的居所,常与歌舞相关。

典故解析:

  • 知音:指能理解自己情感的人,来源于古代对知音难觅的感慨。
  • 离亭:指离别的场合,古代常用于描述送别的情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晏几道(约1030年-1110年),字善长,号容斋,北宋末年著名词人。他的作品以清丽婉约著称,常常表达对爱情的细腻感受与对人生的感慨。

创作背景: 《采桑子》创作于晏几道的晚年,正值社会动荡和个人情感的孤独之时。他通过音乐与情感的结合,表现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

诗歌鉴赏:

《采桑子》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恋人之间的默契与离别的惆怅。开头的“未学同心绾”便暗示了爱情的无奈,虽然心中渴望,却尚未能与他人共鸣。接下来的“月白风清”描绘了一个宁静美好的夜晚,这种环境下的笛声更显得凄美动人,增添了词的情感深度。知音的出现则让这份孤独感更为凸显,仿佛在提醒人们,尽管音乐可以共鸣,却难以填补心灵的空虚。

最后的“借与青楼忍泪听”则是对离别的无奈与伤感,青楼在此不仅是女子的象征,也代表了情感的寄托。整首词在音乐的陪伴下,展现了深厚的情感流露,令人感同身受。晏几道用简洁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描绘了复杂的人际关系与情感变化,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双螺未学同心绾:表达未能学会互相缠绵的情感,暗示恋人间的隔阂。
  • 已占歌名:歌曲的名字已然被此情所占据,表明音乐在情感中的重要性。
  • 月白风清:宁静的夜晚,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
  • 长倚昭华笛里声:依靠在笛声中,感受到音乐的美好和情感的寄托。
  • 知音敲尽朱颜改:知音的音乐让人的情感与容颜都发生了变化,暗示情感的力量。
  • 寂寞时情:在孤独的时刻,情感的波动显得更加明显。
  • 一曲离亭:离别的乐曲响起,充满了伤感。
  • 借与青楼忍泪听:将这份情感借给青楼女子,象征着对逝去情感的怀念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情感比作音乐,强调其不可言喻的美丽。
  • 对仗:如“月白风清”与“长倚昭华笛里声”,增强了词的韵律感。
  • 拟人:将音乐赋予情感,表现音乐在情感交流中的重要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词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与无奈,交织着孤独与美好的情感,反映了作者对过往时光的追忆与对美好情感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双螺:象征爱情的缠绵。
  • 昭华笛:代表优雅的音乐与情感的寄托。
  • 月白风清:营造出宁静的氛围,象征内心的平静与思索。
  • 青楼:不仅是女子的象征,也反映了对爱情的寄托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本词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杜甫
    • C. 晏几道
    • D. 苏轼
  2. “双螺未学同心绾”中“双螺”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乐器
    • B. 情感的缠绵
    • C. 一种植物
    • D. 一个地方
  3. 诗中提到的“青楼”主要象征什么?

    • A. 美酒
    • B. 离别
    • C. 情感的寄托
    • D. 旅行

答案:

  1. C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江城子》

诗词对比: 晏几道的《采桑子》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同为表达离别与思念的词作,前者更为细腻,后者则表现出更强烈的情感波动。两者在表现手法和情感深度上各具特色,反映了各自对爱情的理解与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