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成之中书舍人使虏》

时间: 2025-01-17 10:37:15

帝遣唐朝第一人,玉门关外赐金银。

使星芒动梅花早,汉月光垂塞草春。

故国山河迎诏旨,中原父老识词臣。

十分宣慰华戎了,归为君王转大钧。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王成之中书舍人使虏
杨万里

帝遣唐朝第一人,
玉门关外赐金银。
使星芒动梅花早,
汉月光垂塞草春。
故国山河迎诏旨,
中原父老识词臣。
十分宣慰华戎了,
归为君王转大钧。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王成出使的祝愿,诗人描绘了王成作为使者的荣耀与责任。帝王派遣唐朝的第一人出使,经过玉门关,带着金银的恩赐。使者的到来如同星光照耀梅花,早春的月光洒在边塞的草地上。故国的山河在迎接诏旨,中原的百姓也认得这位出使的词臣。使者的宣慰工作顺利完成,最后将其归功于君王的英明。

注释:

字词注释:

  • :派遣。
  • 唐朝第一人:指当时的贡使,意指地位尊崇。
  • 玉门关:古代边关,象征着国门和外交。
  • :给予。
  • 使:使者、代表。
  • 星芒:星光,象征着光明。
  • 梅花:象征高洁和坚韧。
  • 汉月:汉代的月亮,象征着明亮和希望。
  • 塞草春:边塞的春天,暗指边境的草木复苏。

典故解析:

  • 玉门关:古代著名的边关,常用来象征国门。
  • 华戎:指华夏与戎狄,古代对中原与边疆民族的称谓。
  • 中原父老:指中原地区的百姓,强调其对使者的认知与尊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以其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广泛涉及山水、咏物、咏怀等多个主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面临外敌压力,王成被派遣出使,意在通过外交手段缓解紧张局势,彰显了国家对使者的重视及民众对和平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描绘了使者出使的光辉时刻。诗中通过“帝遣唐朝第一人”引入,使人立刻感受到使者的重要性。接着,诗人将使者的到来与自然景象结合,利用“星芒动梅花早”和“汉月光垂塞草春”的意象,展现了出使带来的希望和春天的生机。故国山河在迎接诏旨,中原父老对使者的认知,表明了国家与人民的紧密联系,这不仅是对个人的赞美,更是对国家命运的关注。最后一句“归为君王转大钧”则将使者的成功归功于君王,高度概括了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关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帝遣唐朝第一人:开篇说明皇帝派遣了最杰出的使者,突出其重要性。
  2. 玉门关外赐金银:描述使者经过边关,带着金银的恩赐,暗示外交的重要性与荣耀。
  3. 使星芒动梅花早:比喻使者的到来如星光般耀眼,象征着希望与新的开始。
  4. 汉月光垂塞草春:利用春天的月光,传达出春暖花开的景象,象征着和平的来临。
  5. 故国山河迎诏旨:描绘故国的壮丽山河在迎接皇命,表达对国家的热爱与期待。
  6. 中原父老识词臣:强调人民对使者的认可,体现了使者与百姓之间的联系。
  7. 十分宣慰华戎了:表示使者的使命圆满成功,完成了宣慰的任务。
  8. 归为君王转大钧:最后归功于君王,强调领导者的作用与重要性。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使者的到来比作星光和月光,增强了诗歌的意象美。
  • 对仗:使用整齐的对仗结构,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象征:梅花、月光等意象象征希望和生命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对国家和使者的赞美,强调了和平与外交的重要性,同时也表达了对君王的敬仰与感激,展现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美好祝愿。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星芒:象征光明与希望。
  • 梅花:象征坚韧和清高。
  • 汉月:象征温暖和光明,寓意春天的到来。
  • 塞草春:象征边疆的生机与繁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玉门关”象征什么?

    • A. 皇宫
    • B. 国门
    • C. 民间
    • D. 战场
  2. “使星芒动梅花早”中的“星芒”象征什么?

    • A. 恐惧
    • B. 光明与希望
    • C. 战争
    • D. 迷茫
  3. 诗中提到“归为君王转大钧”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君王的无能
    • B. 君王的伟大与重要性
    • C. 君王的贪婪
    • D. 君王的失误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春江花月夜》 - 张若虚
  2. 《送别》 - 王维

诗词对比:

  • 《春江花月夜》与《送王成之中书舍人使虏》都体现了对自然的描绘与对人事的感悟,但《春江花月夜》更侧重于抒发个人情感,而《送王成之中书舍人使虏》则强调国家与使者的关系,展现了不同的主题与风格。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选读》
  • 《杨万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