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人登海表亭》

时间: 2025-01-19 20:09:11

谯门对耸压危坡,览胜无如此得多。

尽见西山遮岱岭,迥分东野隔新罗。

花时千圃堆红锦,雪昼双城叠白波。

回首球场尤醒眼,一番风送监重磨。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人登海表亭
作者: 苏轼 〔宋代〕

谯门对耸压危坡,
览胜无如此得多。
尽见西山遮岱岭,
迥分东野隔新罗。
花时千圃堆红锦,
雪昼双城叠白波。
回首球场尤醒眼,
一番风送监重磨。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谯门俯瞰着高耸的山坡,
在这里观赏美景真是无与伦比。
可以清晰地看到西山遮挡岱岭,
而东边的田野则与新罗隔绝。
花开的时节千园万圃如同锦绣,
雪天里双城的白色波涛重叠。
回头望去球场的景象更加鲜明,
一阵清风送来监重的磨砺。

注释:

字词注释

  1. 谯门:古代城门的一种,指代某个特定地点。
  2. 耸压:高耸而压迫,形容山势陡峭。
  3. 览胜:观赏美景。
  4. 岱岭:指岱宗山,著名的山峰。
  5. 千圃堆红锦:形容花开的绚烂景象。
  6. 双城叠白波:指两个城市在雪中的景象,宛如波涛重叠。
  7. 球场:这里指代广阔的场地。
  8. 监重磨:可能指观察和感受生活的磨炼。

典故解析

  • 此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通过描写自然景观与城市生活,展现了诗人对生活与自然的感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宋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作品涵盖诗、词、文等多个领域,风格博大精深,常以豪放、洒脱著称。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时期,诗人身处困境却仍然保持乐观的心态,借景抒情,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苏轼的《和人登海表亭》通过描绘自然景观与城市风貌,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图景。首联以“谯门对耸压危坡”开篇,勾勒出亭子所处的高地,给人一种俯瞰全景的感觉,体现出一种胸怀壮志的气势。接下来的“览胜无如此得多”则是对美景的赞美,诗人通过自我感受传达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仰。

中间部分描写了西山与东野的隔阂,表达了山川的雄伟与辽阔,同时也暗示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与隔阂。花时的“千圃堆红锦”和雪昼的“双城叠白波”则让人感受到季节的更替与生命的绚烂,诗人通过这样的对比,展现了自然的变化与生活的多样性。

最后两句“回首球场尤醒眼,一番风送监重磨”则是对生活的反思,表达了在经历风雨后,心灵的觉醒与成长。整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美景,更深层地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带给人以启迪与鼓舞。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谯门对耸压危坡:描绘亭子俯视高耸的山坡,营造出一种壮观的视野。
  2. 览胜无如此得多:强调在此地无与伦比的美景,表达喜悦之情。
  3. 尽见西山遮岱岭:通过西山描绘出层次感,突出自然的雄伟。
  4. 迥分东野隔新罗:东边的田野与新罗相隔,显示出地域的广阔。
  5. 花时千圃堆红锦:形容春天花开的美丽,象征生命的绚烂。
  6. 雪昼双城叠白波:冬天的双城在雪中如波涛,体现静谧之美。
  7. 回首球场尤醒眼:回望过去的景象,强调生动与鲜明。
  8. 一番风送监重磨:一阵风吹拂,感受到生活的磨砺与成长。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千圃堆红锦”比喻花的繁盛,形象生动。
  • 对仗:上下句形式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夸张:如“无如此得多”,强调景色的独特与壮丽。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美景,表达出对生活的感悟与对自然的热爱,展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深邃的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谯门:象征着城市的边界与生活的繁华。
  2. 西山:代表着雄伟与坚毅。
  3. :象征着生命的美好与短暂。
  4. :象征着宁静与纯洁。
  5. 球场:象征着生活的舞台与成长的历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花时千圃堆红锦”主要表现了什么意象? A. 冬天的寒冷
    B. 春天的美丽
    C. 夏天的炎热
    D. 秋天的丰收

  2. 苏轼在诗中表达了对自然的怎样态度?
    A. 无所谓
    B. 恨之入骨
    C. 热爱与赞美
    D. 无能为力

答案

  1. B
  2.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同样描绘自然山河,表达壮志豪情。
  • 李白的《庐山谣》:通过自然景观抒发个人情感与哲理思考。

诗词对比

  • 苏轼《和人登海表亭》与王维《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自然,但苏轼更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而王维则表现出一种幽静与禅意。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苏轼全集》
  2.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3. 《宋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