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子岭》
时间: 2024-12-29 17:43:4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前岭下陂陀,驿路疑中断。
峡转地轴开,山形又一变。
遵路复前驱,平芜睇远岸。
驭者正扬鞭,冈阜重相见。
覆甑各低昂,菁葱而峭茜。
一笑下长辕,徐行将过半。
回首望复岚,烟横如匹练。
借问跨石鞍,何如马道栈。
白话文翻译:
在前面的山岭下,有一片陂陀的地形,驿道似乎中断了。峡谷转过后,地轴也随之开启,山的形状又发生了一次变化。沿着道路继续前行,平坦的土地向远处延展。驭马的人正扬起鞭子,重重的冈阜再次出现在眼前。覆甑(蒸饭的器具)各自低矮或高耸,青翠的植物与陡峭的红色山坡交相辉映。我微笑着看着长辕,缓缓行进,快要过半程了。回头望去,烟雾缭绕如同匹练。请问骑在石鞍上的人,马道栈道又如何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陂陀:指低洼的土地或小丘。
- 驿路:指古代的交通道路。
- 峡转地轴开:形容峡谷的转折,像是打开了地的轴心。
- 冈阜:指高低起伏的山丘。
- 覆甑:此处用来比喻山体的高低起伏。
- 菁葱:形容青翠的草木。
- 徐行:指慢慢地行走。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石鞍”、“马道”,可以联想到古代交通的艰辛与驿道文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谦宜,清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被记载,但其作品常以描写壮丽山河和交通艰辛为主。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张谦宜的旅行途中,反映了他对自然景观的感悟及对交通不便的思考。诗中描绘的山川景色与旅行者的心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出对自然的敬畏与探索精神。
诗歌鉴赏:
《鞍子岭》是一首典型的山水诗,运用生动的意象描绘了旅行者在崇山峻岭中的所见所感。诗的开头通过“前岭下陂陀,驿路疑中断”引入情境,展现出旅途的艰辛与困惑。随后的“峡转地轴开,山形又一变”则有效地展示了山川的变幻无常,仿佛在向我们展示大自然的神秘与壮丽。
诗中使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如“驭者正扬鞭,冈阜重相见”,使人感受到骑马旅行的激动与紧迫感。同时,通过“回首望复岚,烟横如匹练”这一句,画面感愈加浓厚,烟雾缭绕的景象如同一幅水墨画,给人以视觉与心灵的双重享受。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传达出一种探索与感悟的情感,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山水的热爱与对旅行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前岭下陂陀,驿路疑中断。”:描绘了山岭下的低洼地形,暗示道路的阻断。
- “峡转地轴开,山形又一变。”:峡谷的转弯使得地形发生变化,增加了旅行的神秘感。
- “遵路复前驱,平芜睇远岸。”:继续沿着道路前行,远处的平坦土地令心境开阔。
- “驭者正扬鞭,冈阜重相见。”:骑马的人专注于前方,高低起伏的山丘再次显现。
- “覆甑各低昂,菁葱而峭茜。”:比喻自然景观的多样性,青翠与红山的对比引人注目。
- “一笑下长辕,徐行将过半。”:轻松的心态伴随着缓慢的行进,描绘了旅途的乐趣。
- “回首望复岚,烟横如匹练。”:回头望去,烟雾缭绕,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 “借问跨石鞍,何如马道栈。”:询问骑马的感觉,暗示对旅行的思考与探索。
修辞手法:
- 比喻:使用“覆甑”来形容山的起伏,生动形象。
- 拟人:将自然景观赋予生命,使其更加鲜活。
- 对仗:在句式构成上保持平衡和对称,增强诗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旅行中的自然景观,表现了对山川的敬仰与探索的渴望,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在艰辛旅途中的乐趣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岭:象征自然的雄伟与壮丽。
- 驿路:代表古代交通的艰辛。
- 峡:暗示着自然的险峻与神秘。
- 烟:象征着朦胧的美与人对未知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前岭下陂陀”描绘了怎样的地形? A. 高山
B. 低洼
C. 平地 -
“回首望复岚”中的“岚”指的是什么? A. 风
B. 雾
C. 烟 -
诗中使用的“覆甑”比喻什么? A. 山体
B. 水流
C. 树木
答案:
- B
- C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望岳》
- 王维《山中》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中》相比,张谦宜的《鞍子岭》更加强调旅行的过程与自然的变化,而王维则更注重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但都体现了对山水的热爱与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诗词鉴赏》
- 《山水诗的艺术魅力》
- 《清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