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述古自有美堂乘月夜归》

时间: 2025-01-06 10:48:04

娟娟云月稍侵轩,潋潋星河半隐山。

鱼钥未收清夜永,凤箫犹在翠微间。

凄风瑟缩经纟玄柱,香雾凄迷着髻鬟。

共喜使君能鼓乐,万人争看火城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娟娟云月稍侵轩,
潋潋星河半隐山。
鱼钥未收清夜永,
凤箫犹在翠微间。
凄风瑟缩经纟玄柱,
香雾凄迷着髻鬟。
共喜使君能鼓乐,
万人争看火城还。

白话文翻译:

月光柔和地照在窗前,
星河潺潺地掩映着山峦。
渔船的灯火尚未熄灭,
凤箫的余音依然飘荡在青翠的山间。
凄冷的风萧瑟地拂过玄柱,
香雾缭绕着发髻,朦胧而迷人。
大家共同庆幸使君能奏乐,
万众争相观看火城归来。

注释:

字词注释:

  • 娟娟:形容月光柔和清丽。
  • 潋潋:形容水波荡漾的样子。
  • 鱼钥:指渔船上的灯火,象征渔民的生活。
  • 凤箫:一种古代乐器,音色优美。
  • 凄风瑟缩:形容风寒气凉,令人感到寒冷。
  • 香雾:指花香或香气弥漫的雾气。
  • 使君:文中指的是某位贵族或领导者。
  • 火城:指灯火辉煌的城市或城镇。

典故解析:

  • “凤箫”和“鱼钥”均可视为古代音乐与生活的象征,反映出诗人对人间乐趣的向往。
  • “火城”可能暗指战后归来的胜利或庆祝场合,体现了诗人对社会和谐与美好生活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及政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也有婉约,广泛涉及山水、田园、咏怀等题材,是宋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苏轼任职地方官时期,诗中描写了夜晚的美丽景色与人们的欢庆场面,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和谐社会的祝愿。

诗歌鉴赏:

《与述古自有美堂乘月夜归》是一首描绘夜景的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刻感受及对人生乐趣的体悟。开头两句“娟娟云月稍侵轩,潋潋星河半隐山”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月光和星河的交融,给人以宁静和清幽之感。接下来的“鱼钥未收清夜永,凤箫犹在翠微间”不仅展现了夜晚的美丽,同时也暗含着渔民的生活与音乐的悠扬,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

后四句则转向人们的欢庆场面,“凄风瑟缩经纟玄柱,香雾凄迷着髻鬟”让人感受到夜晚的清冷与朦胧,仿佛在诉说着对美好爱情的期盼与怀念。而“共喜使君能鼓乐,万人争看火城还”则表现出人们的团结与欢乐,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情感的交织,表现了苏轼对于生活的热爱与对人间美好的向往,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艺术才能。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娟娟云月稍侵轩:描绘出月光洒在窗前的清幽景象。
  2. 潋潋星河半隐山:星空的波光粼粼,山影轻轻掩映,意境优美。
  3. 鱼钥未收清夜永:渔民的灯火未熄,象征着生活的持久与希望。
  4. 凤箫犹在翠微间:音乐的余音绕梁,增添了夜晚的韵味。
  5. 凄风瑟缩经纟玄柱:寒风萧瑟,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6. 香雾凄迷着髻鬟:香气缭绕,增加了女性的柔美与神秘感。
  7. 共喜使君能鼓乐:人们共同庆祝,表现出团结。
  8. 万人争看火城还:热闹的场面,体现了人们对胜利的期待与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鱼钥未收”暗示渔民生活,增加了诗意。
  • 拟人:如“凤箫犹在”,使音乐生动形象。
  • 对仗:整首诗语言对仗工整,增强了音韵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美丽的夜景与人们的欢庆,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赞美,以及对社会和谐的向往,体现了乐观积极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宁静与美好。
  • 星河:代表梦想与希望。
  • 鱼钥:象征生活的真实与自然。
  • 凤箫:代表文化与艺术。
  • 香雾:传递柔情与神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凤箫”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乐器
    • B. 鱼的名称
    • C. 一种花卉
  2. 填空题:诗中描绘的夜晚景象是___

  3. 判断题:诗中表达了对生活的消极态度。(对/错)

答案:

  1. A
  2. 月光和星空交辉的美景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李白《静夜思》:描绘孤独的思乡情,风格较为直接。
  • 苏轼《与述古自有美堂乘月夜归》:则更注重夜景与人情的交融,表现出宁静与欢庆的结合。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文网》
  • 《苏轼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