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

时间: 2025-01-19 19:55:51

月上雨晴初。

凉浸阶除。

不闻山鸟劝提壶。

紫豆花残红蓼瘦,秋影模糊。

灯语琐窗虚。

十斛明珠。

寂寥人境慰情无。

门外长桥桥下水,曾照罗敷。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浪淘沙
作者: 陈匪石 〔清代〕

月上雨晴初。凉浸阶除。不闻山鸟劝提壶。紫豆花残红蓼瘦,秋影模糊。灯语琐窗虚。十斛明珠。寂寥人境慰情无。门外长桥桥下水,曾照罗敷。


白话文翻译

月亮升起,雨后天晴的时刻。凉风吹拂着阶梯,水浸湿了地面。听不到山鸟的鸣叫,仿佛在劝我喝茶。紫色的豆花已残,红色的蓼草也显得瘦弱,秋天的影子变得模糊。灯下的谈话透过窗棂显得很虚无。十缸明珠般的灯光照耀着,寂寞的环境中,安慰着我的情感却是无尽的。门外的长桥下流淌着水,曾经映照过美丽的罗敷。


注释

字词注释:

  • 月上:月亮升起。
  • 雨晴初:刚刚雨停,天晴。
  • 凉浸阶除:凉风吹拂,水浸湿了台阶。
  • 劝提壶:劝我喝茶。
  • 紫豆花:一种豆科植物的花,已凋谢。
  • 红蓼瘦:蓼草已经枯萎、显得瘦弱。
  • 灯语琐窗虚:灯下的闲聊透过窗子显得虚无。
  • 十斛明珠:比喻灯光明亮如珠。
  • 寂寥人境:寂寞的环境。
  • 罗敷:传说中的美人,常用来指代美丽的女子。

典故解析:

  • 罗敷:出自《离骚》中的美丽女子,象征着理想中的美好和爱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匪石,清代诗人,字景洲,号匪石,生于江苏。其诗风兼具豪放与细腻,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情冷暖。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民生困苦之时,诗人通过描绘秋日的景象,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慨与思索。


诗歌鉴赏

《浪淘沙》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个雨后初晴的秋日夜晚的静谧与寂寥。月光洒在阶梯上,凉风拂面,诗人感受到自然的宁静与内心的孤独。诗中“紫豆花残红蓼瘦”的意象传达了秋天的萧瑟,暗示着生命的衰亡与时光的流逝。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灯下的“十斛明珠”象征着温暖的光芒和人际之间的交流,虽然这种交流在诗人看来是虚无的。

“寂寥人境慰情无”一句,既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助,又暗含了人在孤独时寻求的情感慰藉。最后一句“曾照罗敷”,再次引入了美的意象,仿佛在追忆曾经美好的时光与情感,令人感慨。

整首诗通过对比与意象的交错,展现了秋天的景色与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深刻反映了人对自然的感受以及对生命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月上雨晴初:描绘了月亮升起后,雨刚停的宁静时刻。
  2. 凉浸阶除:生动地表现了凉风吹拂,湿润的阶梯。
  3. 不闻山鸟劝提壶:山鸟的缺席,暗示了孤独的气氛。
  4. 紫豆花残红蓼瘦,秋影模糊:秋天的景象,表达了生命的凋零。
  5. 灯语琐窗虚:灯光下的闲聊显得无聊而虚幻。
  6. 十斛明珠:明亮的灯光如同珍珠般耀眼。
  7. 寂寥人境慰情无:在孤寂的环境中,内心却无以慰藉。
  8. 门外长桥桥下水,曾照罗敷:长桥下的流水,曾映照过美丽的回忆。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十斛明珠”,将灯光比作珍珠。
  • 拟人:如“灯语”,赋予灯光以人类的交流特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美好事物的追忆,反映了对生命和时光流逝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亮:象征着宁静与思考。
  • 紫豆花:生命的脆弱与凋零。
  • 灯光:人际关系的温暖与孤独感的对比。
  • 长桥:通往美好回忆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月上雨晴初”描绘的是哪个时刻? A. 清晨
    B. 黄昏
    C. 夜晚
    D. 正午

  2. “紫豆花残红蓼瘦”中,紫豆花和红蓼象征什么? A. 春天的希望
    B. 秋天的萧瑟与生命的衰亡
    C. 夏天的繁盛
    D. 冬天的寒冷

  3. 诗中提到的“罗敷”是指什么? A. 一种花
    B. 传说中的美丽女子
    C. 一座桥
    D. 一种饮品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与感慨。

诗词对比:

  • 苏轼《水调歌头》:都体现了对人生命运的思考,但苏轼的作品更具豪放与洒脱,而陈匪石则显得更加细腻与忧伤。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清代诗词选》
  2. 《古典诗词鉴赏》
  3. 《李清照与她的时代》
  4. 《诗词解析与赏析》

以上信息为《浪淘沙》的详细解读与分析,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首古诗词的意境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