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猎鼓逢逢奏,寒冰齾齾消。
正怜风日暖,不似雪霜朝。
敢问祠黄石,休从击皁雕。
楚郊梅萼未,垅麦已多苗。
白话文翻译:
猎鼓声声响起,寒冰渐渐融化。
正是春风温暖的日子,与雪霜早晨截然不同。
请问黄石祠,何必去捕捉皁雕呢?
楚地的梅花尚未开放,而麦田已经长出许多苗。
注释:
字词注释:
- 猎鼓:打猎时的鼓声。
- 逢逢:形容鼓声的响亮。
- 寒冰:指冰冷的天气。
- 齾齾:形容冰逐渐融化的样子。
- 皁雕:一种鸟,常被用作捕猎的对象。
- 楚郊:指楚地的郊外。
- 梅萼:梅花的花蕾。
- 垅麦:指麦田。
典故解析:
- 黄石祠:黄石祠是传说中黄石公的庙宇,黄石公是道教中的一位仙人,常被视为智慧的象征。
- 皁雕:皁雕是一种猛禽,常被用作猎物,象征着捕猎的行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华,号“青溪”,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常以写景抒情为主。梅尧臣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之一,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观和农耕生活。
创作背景: 《和腊日》创作于腊月,恰逢岁末,诗人在此时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反映了他对温暖的渴望与对自然变化的敏感。诗中通过对比寒冷的冬日与温暖的春日,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期待。
诗歌鉴赏:
《和腊日》是一首描写季节变迁的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传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切期盼。诗的开头用“猎鼓逢逢奏”引入节奏感,营造出一种生动的场面,仿佛让人置身于冬日打猎的场景中。接着,“寒冰齾齾消”则通过感官的细腻描写,展现了春天即将来临的迹象,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全诗中最具冲击力的对比出现在“正怜风日暖,不似雪霜朝”。这里,诗人用“风日暖”与“雪霜朝”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出冬去春来的喜悦。随后,作者提到黄石祠和皁雕,表达了对自然和生活的思考,隐含着对过往捕猎生活的反思与回归自然的渴望。
最后两句“楚郊梅萼未,垅麦已多苗”不仅描绘了春天的自然景象,也传达了农耕生活的气息,象征着希望和新的开始。整首诗在细腻的描绘中,流露出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与期待,展现了宋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猎鼓逢逢奏:描绘打猎的场景,体现出一种生动的气氛。
- 寒冰齾齾消:表现季节变换,寒冰逐渐融化,春天的迹象显现。
- 正怜风日暖,不似雪霜朝:对比暖和的春日与寒冷的雪霜早晨,表达对温暖的期待。
- 敢问祠黄石,休从击皁雕:询问黄石祠,隐含对捕猎活动的反思。
- 楚郊梅萼未,垅麦已多苗:描绘春天的自然景象,表现出生命的盎然与希望。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对寒冷与温暖的对比,增强了季节变化的感受。
- 拟人:寒冰的消融仿佛具有人性,使得自然更为生动。
- 象征:梅花与麦苗象征着生命的复苏与希望的到来。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冬春交替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渴望与对生命的热爱。它不仅反映了自然的变化,也蕴含着生活的希望与对未来的期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猎鼓:象征打猎与生活的力量,激发人与自然的互动。
- 寒冰:象征冬季的严寒与孤寂。
- 风日:象征温暖与生机。
- 梅萼:象征春天的到来与新生。
- 垅麦:象征丰收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猎鼓”主要代表什么?
A. 春天的到来
B. 打猎的声音
C. 冬天的寒冷 -
“正怜风日暖”中的“怜”字传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欢
B. 期待
C. 怀念 -
诗中的“黄石祠”象征什么?
A. 农田
B. 智慧与反思
C. 自然的美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同样描绘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 王维的《山居秋暝》,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田园生活的追求。
诗词对比:
- 比较梅尧臣的《和腊日》与李白的《庐山谣》,两者都描绘了自然之美,但梅尧臣更注重季节变化的细腻,而李白则通过豪放的笔调展现山水的壮丽。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梅尧臣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