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师名学佛者,何乃爱吾诗。
吾方嗟世人,各各事奔驰。
苍鹰绝海至,不异攫鼠鸱。
所趋有远近,所向皆馁饥。
漱水对无语,风动庭树枝。
白话文翻译
这位名为“学佛”的老师,为什么会喜欢我的诗呢?我正感叹世人,各自忙于追逐名利。苍鹰飞越大海而来,和抓捕田鼠的鸱鸮没有什么区别。人们所追求的事物有远有近,最终都只是为了填饱肚子。面对流水我无话可说,只有风吹动庭院中的树枝。
注释
- 师名学佛者:此处“师”应为老师的称谓,“学佛者”指修习佛教的人。
- 何乃爱吾诗:为什么会喜欢我的诗呢?
- 嗟:叹息,感叹。
- 奔驰:忙于奔波,追逐。
- 苍鹰绝海至:苍鹰飞越大海而来。
- 攫鼠鸱:抓捕老鼠的鸱鸮,暗示捕食者的本能。
- 所趋有远近:追求的目标有远有近。
- 馁饥:饥饿,暗指人们的欲望无止境。
- 漱水对无语:面对流水,无话可说。
- 风动庭树枝:风吹动庭院中的树枝,暗示自然的变化和无言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圣俞,号白石,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他是晚唐五代以来的诗歌流派“山水田园诗”的重要代表,因其作品清新自然、富于哲理而受到后人的推崇。
创作背景
《与用文师》创作于梅尧臣的晚年,正值社会动荡、风气浮躁之时,诗人通过对话和感慨,表达了对世人追逐名利的讽刺和对自然的思考。
诗歌鉴赏
《与用文师》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作,以对话的形式展开,诗人在与“学佛”的老师交流时,流露出对世人追名逐利的无奈与感慨。诗的开头,诗人以质疑的语气,反映出自己对名利的冷漠和不解。他感叹世人皆忙于追求外在的荣华富贵,仿佛苍鹰飞越海洋而来,与捕鼠的鸱鸮并无区别,暗示人们的欲望与动物的本能之间的相似。这种对比让人思考,追求名利的行为是否真的值得。
在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进一步揭示了人们的追求目标,虽然有远有近,但最终都只是为了填饱肚子,象征着人类欲望的无止境。此时,诗人面临流水却无言以对,仿佛在质疑人类的追求是否真的有意义。最后一句“风动庭树枝”,则将自然的变化与人类的情感相结合,传达了一种无奈与落寞之感,使整首诗增添了一层哲理的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师名学佛者,何乃爱吾诗:诗人自问,作为佛教徒的老师,为什么会对自己的诗产生兴趣,展现了对价值观的思考。
- 吾方嗟世人,各各事奔驰:诗人感叹世人忙于追求名利,生活节奏快,缺乏内心的宁静。
- 苍鹰绝海至,不异攫鼠鸱:通过苍鹰与鸱鸮的对比,反映出对追逐欲望的无奈与讽刺。
- 所趋有远近,所向皆馁饥:人们追逐的目标虽然不同,但最终都是为了物质的需求。
- 漱水对无语,风动庭树枝:在自然面前,诗人感到无言以对,树枝随风摇曳,象征着无常与不定。
修辞手法
- 比喻:苍鹰与鸱鸮的对比,突出了人类追逐欲望的本能。
- 拟人:风动庭树枝,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增强了诗的意境。
- 对仗:诗中对比鲜明,形成了和谐的音韵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世人追逐名利的批判,呼唤人们对内心宁静与自然的关注,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苍鹰:象征追求高远目标的人。
- 鸱鸮:象征低层次的欲望与捕食。
- 流水:代表时间的流逝与无言的哲理。
- 庭树:象征自然的变化与生命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对世人的追逐行为持何种态度? A. 赞赏
B. 讽刺
C. 无所谓 -
诗中“苍鹰绝海至,不异攫鼠鸱”暗示了什么? A. 追求的目标高远
B. 人类的欲望与动物本能相似
C. 自然的美好 -
诗歌最后一句“风动庭树枝”的作用是? A. 描述自然的景象
B. 表达诗人的孤独感
C. 反映内心的无奈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水调歌头》
- 王维《鹿柴》
诗词对比
《与用文师》与苏轼的《水调歌头》均反映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梅尧臣通过对世俗追求的批判,表达内心的无奈;而苏轼则通过对月的寄托,展现出对理想的追求和对人生的豁达。两者在主题上有共通之处,但表现手法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 《梅尧臣诗集》
- 《宋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