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友》

时间: 2025-01-19 16:03:32

柴门春事尽,未见故人来。

树密鸟相语,山空花自开。

倾心多日别,屈指几时回。

为问频书札,何时共酒杯。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柴门春事尽,未见故人来。
树密鸟相语,山空花自开。
倾心多日别,屈指几时回。
为问频书札,何时共酒杯。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春天已经过去,但我却未见到老朋友的到来。树木繁茂,鸟儿在互相鸣叫,山间空旷,花朵自顾自地绽放。我心中思念已久,指头一算,什么时候才能再次见面?我想询问,常常写信来往,何时才能再次举杯共饮呢?

注释

  • 柴门:指的是用柴草搭建的门,通常是农村或乡间的家门,象征着质朴的生活。
  • 春事:指春天的事情或活动,意味着春天的生机和繁荣。
  • 倾心:倾注心意,指心中充满思念之情。
  • 屈指:屈指可数,形容时间短暂,回忆起来不久。
  • 书札:指书信,记录思念之情的书面交流。
  • 酒杯:象征朋友相聚、欢饮的场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庚,字光远,号雨山,南宋时期的诗人,以词和诗著称。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友人的思念。生平经历较为平淡,主要生活在当时的南宋社会,受到了自然和人际关系的深刻影响。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春季,正值万物复苏之际,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表达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与期待。黄庚可能因某种原因与友人失去联系,心中满是惆怅与期盼,促使他抒发这一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怀友》充满了抒情的气息,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景象和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开篇两句“柴门春事尽,未见故人来”就点明了时节和情感的基调,春天的结束象征着生命的暂停,而朋友的缺席则加重了这种失落感。随着“树密鸟相语,山空花自开”的描写,诗人营造出一种生机勃勃但又孤独的氛围,鸟儿的鸣叫与花儿的绽放似乎在提醒诗人春天的美好却又让他更加思念那位故人。

接下来的“倾心多日别,屈指几时回”进一步深化了思念之情,诗人感叹与朋友离别已久,时间仿佛在指尖流逝。最后两句“为问频书札,何时共酒杯”则是对未来相聚的期待,信件虽常来往,但真正的相聚却遥遥无期,这种感情交织出深厚的友谊与对生活的期待。

整首诗在意象上生动而富有层次,通过春天的自然景象映射出人际关系的复杂与深切的情感,令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温暖。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柴门春事尽:通过“柴门”表现出一种乡村的朴素,春天的美好时光已然过去。
  2. 未见故人来:直接表达对朋友的思念与期待,形成强烈的情感对比。
  3. 树密鸟相语:树木繁茂,鸟儿在嬉戏,生动描绘了春天的景象,给人以生机感。
  4. 山空花自开:山中空旷,花儿自主绽放,暗示自然的独立与诗人内心的孤独。
  5. 倾心多日别:表达了诗人与朋友分别已久的心情,倾心的思念愈发浓烈。
  6. 屈指几时回:用手指算计时间,显示出思念的迫切与无奈。
  7. 为问频书札:常常写信,联络频繁,但心中却渴望更深层的交流。
  8. 何时共酒杯:期待与朋友再次共饮,象征着友谊的重聚与美好时光的回归。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春事尽”,将春天的事物比作生命的流逝。
  • 拟人:树木与鸟儿的描写赋予自然以生命,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如“倾心多日别,屈指几时回”形成了对称的节奏感,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思念与期待,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诗人通过对友人的怀念,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向往与珍惜,同时也流露出对生活的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柴门:象征着乡土与质朴的生活,反映了诗人的生活环境。
  2. :代表自由与生命的活力,增添了春天的气息。
  3. :象征美好与短暂,暗示友谊的珍贵和时光的流逝。
  4. 酒杯:象征着友情的聚会与欢愉,反映了人际关系的温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柴门”象征什么?

    • A. 城市生活
    • B. 乡村的朴素生活
    • C. 商业繁华
    • D. 战争的遗迹
  2. “倾心多日别”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什么情感?

    • A. 忘记
    • B. 思念
    • C. 反感
    • D. 争吵
  3. 诗中提到的“何时共酒杯”意味着什么?

    • A. 期待朋友的到来
    • B. 对酒的渴望
    • C. 争吵的开始
    • D. 回忆往事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友人》 by 李白:同样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与离别的伤感。
  • 《静夜思》 by 李白:通过自然景象表现思乡之情,风格清新。

诗词对比

  • 黄庚《怀友》李白《送友人》的对比:
    • 两首诗都表达了思念之情,但黄庚更多着眼于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的结合,而李白则以豪放的情感展现离别的伤感。黄庚的细腻与李白的奔放形成鲜明对比,各有特色。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总论》
  • 《庚子年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