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古北口 顾炎武 〔清代〕 雾灵山上杂花生,山下流泉入塞声。 却恨不逢张少保,碛南犹筑受降城。
白话文翻译:
雾灵山上,各种花朵竞相开放,山下的泉水潺潺流入边塞的声音。 我遗憾没有遇到张少保,他在沙漠以南还建造了受降城。
注释:
字词注释:
- 雾灵山:山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诗人想象中的山。
- 杂花:各种花朵。
- 流泉:流动的泉水。
- 入塞声:泉水流入边塞的声音。
- 张少保:指张仁愿,唐代名将,曾任少保,筑受降城以防边。
- 碛南:沙漠以南。
- 受降城:古代为接受敌人投降而建的城池。
典故解析:
- 张少保与受降城:张仁愿是唐代名将,曾在碛南筑受降城,以防边患。这里诗人表达了对张仁愿的敬仰和对自己未能遇到这样英雄人物的遗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顾炎武(1613-1682),字宁人,号亭林,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思想家、诗人。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民族精神的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顾炎武在游历边塞时所作,表达了对边塞风光的描绘和对历史英雄的怀念,同时也透露出对国家安危的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雾灵山的自然风光为背景,通过“杂花生”和“流泉入塞声”的描绘,展现了边塞的生机与活力。后两句通过对张少保和受降城的提及,表达了对历史英雄的敬仰和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关怀。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丰富,既展现了边塞的壮美,又抒发了诗人的忧国之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雾灵山上杂花生”,描绘了雾灵山上花朵盛开的景象,展现了自然的美丽和生机。
- 次句“山下流泉入塞声”,通过泉水的声音,引入了边塞的元素,增添了诗的边塞色彩。
- 第三句“却恨不逢张少保”,表达了诗人对张仁愿的敬仰和对自己未能遇到这样英雄人物的遗憾。
- 末句“碛南犹筑受降城”,通过对受降城的提及,进一步强化了对历史英雄的怀念和对国家安危的忧虑。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杂花生”和“流泉入塞声”的描绘,将自然景观与边塞生活相联系,形成生动的比喻。
- 对仗:诗中“雾灵山上”与“山下流泉”,“杂花生”与“入塞声”形成工整的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边塞风光的描绘和对历史英雄的怀念,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关怀和对民族精神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雾灵山:象征着边塞的自然风光。
- 杂花:代表着自然的美丽和生机。
- 流泉:象征着边塞的活力和生命力。
- 张少保:代表着历史英雄的形象。
- 受降城:象征着国家的安危和民族的尊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张少保”是指哪位历史人物? A. 张仁愿 B. 张良 C. 张骞 D. 张仪
-
“碛南犹筑受降城”中的“碛南”指的是什么地方? A. 沙漠以北 B. 沙漠以南 C. 山脉以南 D. 河流以南
-
诗中的“杂花生”描绘了什么景象? A. 边塞的荒凉 B. 自然的美丽 C. 战争的残酷 D. 城市的繁华
答案: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出塞》:同样表达了边塞的壮美和对国家安危的忧虑。
- 王之涣《登鹳雀楼》: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抒发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诗词对比:
- 顾炎武的《古北口》与王昌龄的《出塞》都表达了边塞的壮美和对国家安危的忧虑,但顾炎武的诗更多了一份对历史英雄的怀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顾炎武诗集》:收录了顾炎武的全部诗歌,是研究其诗歌的重要资料。
- 《中国古代边塞诗选》:收录了多位诗人的边塞诗作,有助于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