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感事 其四 尚录文侯命,深虞雒邑东。 千秋悬国耻,一旦表军功。 蹋鞠追名将,乘轩比上公。 君王多倚托,先与赋彤弓。
白话文翻译
仍然记录着文侯的命令,深深忧虑着雒邑的东部。 千年的国耻高悬,一旦间彰显军功。 踢球追逐着名将,乘坐华车媲美上公。 君王多有倚重,先赐予红色的弓。
注释
- 文侯命:指古代文侯的命令或遗训。
- 雒邑:古代地名,今河南洛阳一带。
- 蹋鞠:古代的一种踢球游戏,这里比喻追逐功名。
- 乘轩:乘坐华丽的车辆,比喻地位显赫。
- 上公:古代爵位名,指地位极高的贵族。
- 彤弓:红色的弓,古代赐予有功之臣的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顾炎武(1613-1682),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学者、诗人,字宁人,号亭林,江苏昆山人。他生活在明清交替时期,对国家的兴衰有着深刻的感受,其诗作多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族精神的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顾炎武在清朝初年所作,当时国家刚刚经历了明清交替的动荡,诗人对国家的未来充满忧虑,同时也在诗中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向往和对军功的赞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历史与现实,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对英雄人物的崇敬。首两句“尚录文侯命,深虞雒邑东”,诗人回顾历史,表达了对古代文侯遗训的尊重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忧。中间两句“千秋悬国耻,一旦表军功”,诗人用“千秋”与“一旦”形成鲜明对比,强调了国家耻辱的沉重和军功的难得。最后两句“蹋鞠追名将,乘轩比上公”,诗人通过比喻和象征,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向往和对显赫地位的追求。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充满了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情厚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尚录文侯命:诗人尊重古代文侯的遗训,暗示了对传统的继承和对历史的尊重。
- 深虞雒邑东:诗人对雒邑东部的情况深感忧虑,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担忧。
- 千秋悬国耻:用“千秋”强调国家耻辱的沉重和长久。
- 一旦表军功:用“一旦”强调军功的难得和珍贵。
- 蹋鞠追名将:通过“蹋鞠”比喻追逐功名,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向往。
- 乘轩比上公:通过“乘轩”比喻地位显赫,表达了对显赫地位的追求。
- 君王多倚托:表达了对君王的信任和依赖。
- 先与赋彤弓:通过“赋彤弓”象征赐予军功,表达了对军功的赞颂。
修辞手法:
- 对比:“千秋”与“一旦”形成对比,强调了国家耻辱的沉重和军功的难得。
- 比喻:“蹋鞠”比喻追逐功名,“乘轩”比喻地位显赫。
- 象征:“彤弓”象征赐予军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对比,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对英雄人物的崇敬,强调了军功的难得和对显赫地位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文侯命:象征传统和历史。
- 雒邑东:象征国家的一部分,表达对国家未来的担忧。
- 千秋:象征时间的久远和国家耻辱的沉重。
- 一旦:象征时间的短暂和军功的难得。
- 蹋鞠:象征追逐功名。
- 乘轩:象征地位显赫。
- 彤弓:象征赐予军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蹋鞠”是指什么? A. 踢球游戏 B. 骑马 C. 射箭 D. 跳舞
-
“彤弓”在诗中象征什么? A. 赐予军功 B. 赐予爵位 C. 赐予财富 D. 赐予土地
-
诗中的“雒邑东”是指哪里? A. 北京 B. 洛阳 C. 南京 D. 西安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顾炎武的其他诗作,如《秋日》、《登岳阳楼》等,可以进一步了解其诗风和思想。
诗词对比:
- 与杜甫的《春望》对比,两者都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但顾炎武的诗更多地体现了对英雄人物的向往和对军功的赞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顾炎武诗集》
- 《明清诗选》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