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楼春》
时间: 2025-01-19 22:32:2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寿楼春
作者:吴藻
垂湘帘黄昏。映疏花琴瑟,凉月纷纷。
渐觉轻罗称体,薄寒中人。谁似我双蛾颦。
有素娥涓涓啼痕。况墨会灵霄,瑶清仙侣,
聚散半如云。春归去,秋平分。
感华年逝水,影事前尘。
空自偷声减字,断肠回文。
扶病骨,招诗魂。忏旧愁愁还翻新。
但闲了琴床,金炉博山香不温。
白话文翻译:
在黄昏的时分,垂下湘帘,映照着稀疏的花与琴瑟,凉爽的月光纷纷而来。
渐渐感受到轻薄的罗衣贴身,微寒的夜中,我的身影显得格外孤单。
谁能像我这样眉头紧蹙,愁苦万分?
有如素娥一般,泪痕点点。
更何况相聚与离别如同墨迹飘散在灵霄之间,瑶台上的仙侣,
聚散如同半空中的云彩。春天已然离去,秋天平分着残余的时光。
感叹华年如流水般逝去,往事如影随形。
我独自低声吟唱,字句减短,断肠的回忆如同文句般缠绵。
扶着病骨,招唤诗魂,旧愁翻新,愁苦依旧。
只是琴床闲置,金炉里的博山香也已不再温暖。
注释:
- 湘帘:指湘江的帘子,象征着温柔和细腻的情感。
- 双蛾:指的是眉毛,形容女子的眉目。
- 素娥:指的是嫦娥,古代传说中的月宫仙子。
- 瑶清仙侣:瑶台的仙侣,指的是神仙的伴侣,象征着美好而遥不可及的爱情。
- 博山香:一种香料,古人用来熏香,象征雅致的生活情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藻,清代诗人,字子文,号听雨山人,擅长诗词,尤其在婉约风格上有其独特的表现。他的作品多描绘细腻的情感,善用意象,语言优美。
创作背景:
《寿楼春》创作于吴藻对人生无常的感悟之际。时值春秋交替,诗人感叹岁月流逝,情感沉淀,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追忆与对未来的惆怅。
诗歌鉴赏:
《寿楼春》是一首充满感伤与思索的词作,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深刻理解与感情的细腻描写。开篇描绘了黄昏时分的宁静与孤寂,湘帘轻垂,乐音缭绕,渲染出一种淡淡的忧愁。随着诗句的发展,诗人渐渐感受到内心的寒冷与孤单,愁苦的情感不断加深。
诗中“谁似我双蛾颦”一句,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对自己情感的深切体会,仿佛在自问自答,愁苦的情绪难以言表。接着,诗人联想到嫦娥的泪痕,进一步强调了悲伤的情感。“聚散半如云”,这句形象地描绘了人与人之间的缘分如同云彩般虚幻而难以捉摸,春去秋来,时间的流逝让人感到无尽的惋惜。
整首词在意象的运用上也极具特色,轻罗、凉月、琴瑟等元素构建出一个清幽而富有诗意的世界,给人以美的享受。最后,诗人将目光投向自身,感叹旧愁翻新,表达了对往日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结尾提到的“金炉博山香不温”更是将这种情感推向了高潮,象征着生活的冷淡与内心的孤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垂湘帘黄昏:黄昏时分,湘帘轻垂,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朦胧的氛围。
- 映疏花琴瑟,凉月纷纷:花与琴瑟的映照,月光纷乱,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情感交织。
- 渐觉轻罗称体,薄寒中人:感受到轻薄的罗衣,夜寒更显孤单。
- 谁似我双蛾颦:自问自答,愁苦的眉头紧蹙,无人能懂。
- 有素娥涓涓啼痕:嫦娥的泪痕,暗示着对美好事物的惋惜。
- 况墨会灵霄,瑶清仙侣,聚散半如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同云彩般飘忽不定。
- 春归去,秋平分:春天离去,秋天来临,时光的流逝让人感慨。
- 感华年逝水,影事前尘:感叹华年如流水,往事如影随形。
- 空自偷声减字,断肠回文:低声吟唱,字句减短,情感缠绵。
- 扶病骨,招诗魂:扶着病重的身体,召唤内心的诗魂。
- 忏旧愁愁还翻新:旧愁不断翻新,愁苦依旧。
- 但闲了琴床,金炉博山香不温:琴床闲置,博山香冷却,象征生活的冷淡与内心的孤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作云彩,形象生动。
- 拟人:通过“金炉博山香不温”赋予香料以情感,增强孤寂感。
- 对仗:如“春归去,秋平分”,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对人生无常的思考,以及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诗人通过细腻的意象与情感的描绘,将个人的孤独与愁苦展现得淋漓尽致。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湘帘:象征温柔与细腻的情感。
- 凉月:象征孤独与清冷的心境。
- 双蛾:象征愁苦的眉头,表现内心的情感。
- 素娥:象征美好的回忆与无奈的情感。
- 博山香:象征生活的雅致,同时也传达出失去温暖的感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素娥”指的是谁? A. 嫦娥
B. 仙子
C. 王母 -
“春归去,秋平分”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喜悦
B. 愁苦
C. 无所谓 -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A. 对爱情的追求
B. 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C.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唐婉《钗头凤·世情薄》
诗词对比: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往昔爱情的怀念,但语调更为婉约和柔和。
- 唐婉的《钗头凤·世情薄》则表现出对爱情的无奈与绝望,情感更为激烈。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吴藻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