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边患无今古,兵机有是非。
课耕曹玮略,敢战狄青威。
拓地先朝远,通经大将稀。
奇功收积石,沧海未全归。
白话文翻译:
边疆的困扰没有古今之分,战争的机谋也有是非之辨。
在农耕与用兵之间,曹操的军事略略有成,而敢于出战的则是狄青的威名。
开疆拓土的成就,往往是前朝的遗事,能通达经书的将领却寥寥无几。
奇异的功绩像那积石一样难以收集,而沧海的归宿尚未完全兑现。
注释:
- 边患:指边疆的战争与困扰。
- 兵机:军事谋略,战争的策略。
- 课耕:指治理农业与战争之间的关系。
- 曹玮:指曹操,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 狄青:指狄青,北宋时期著名的将领,以勇猛而闻名。
- 拓地:开疆拓土,扩展领土。
- 通经:指通晓经书,形容学识渊博的将领。
- 奇功:指出色的军事功绩。
- 积石:比喻积累的功绩,形容难以收集。
- 沧海未全归:比喻未能完全实现的理想或目标。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何元普,清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作品多反映了对国家、边疆和军事的深刻思考,展现出诗人对历史的关注和对现实的忧虑。
创作背景:诗作创作于清代的动荡时期,边疆问题时有发生,战争频繁。作者通过诗歌反映出对国家边患的忧虑,以及对历史上军事家事迹的思考,表现出对历史的沉重感。
诗歌鉴赏:
《边患》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对边疆问题的深刻思考,诗的前两句提出了一个哲理性的观点:边疆的困扰是古今都存在的,而兵器的机巧则有是非之辨。这一开篇即为全诗奠定了思想的基调,即历史的延续性和复杂性。
接下来,诗人提到两位历史上著名的军事统帅:曹操和狄青,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军事成就。曹操虽在农业与军事上有成就,但在真正的战斗中,真正的勇者如狄青更为人所称道。由此可见,诗人不仅对历史人物有独到的见解,同时也反映出对现实将领的期望。
后两句提到拓地和通经,强调了历史上军事成就的来之不易,以及能通达经书的将领的稀缺,反映出对人才和军事战略的渴求。最后一句“沧海未全归”,深刻表达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令人深思。
整体而言,《边患》不仅仅是一首对边疆问题的思考诗,更是对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反思,展现了诗人渊博的历史知识和深刻的社会观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边患无今古:边疆问题历来存在,古今皆然。
- 兵机有是非:战争策略和智慧是有争议的。
- 课耕曹玮略:提到曹操在农业与军事上的成就。
- 敢战狄青威:狄青勇敢作战,威名显赫。
- 拓地先朝远:开疆拓土的成就源于前朝的努力。
- 通经大将稀:能通晓经典的将领非常稀少。
- 奇功收积石:优秀的军事成就难以归集。
- 沧海未全归: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尚未弥补。
-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对曹操和狄青的比较,形成鲜明对比。
- 比喻:如“奇功收积石”,用积石来比喻难以获取的军事成就。
- 排比:多处使用对称和排比的结构,增强诗歌的节奏感。
-
主题思想:
- 诗歌探讨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强调边疆问题的持续性,以及对军事人才和战略的渴求,反映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刻关怀。
意象分析:
- 边患:象征国家的危机与不安。
- 兵机:代表战争的智慧与权谋。
- 曹玮:历史的象征,代表着农业与军事的结合。
- 狄青:勇猛的象征,代表着真正的军事才能。
- 拓地:象征着国土的扩展与成就。
- 通经:象征着文化与知识的传承。
- 沧海:象征着广阔的理想与未实现的目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边患在诗中指的是什么? A. 国家危机
B. 个人烦恼
C. 内部冲突
D. 经济问题 -
曹玮在诗中象征什么? A. 勇气
B. 农业与军事的结合
C. 失败
D. 文化的传承 -
“奇功收积石”中的“积石”比喻什么? A. 难以获得的功绩
B. 个人成就
C. 战争的疲惫
D. 边疆的困扰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同样关注国家动乱与边疆问题。
- 《出塞》王昌龄:涉及边疆和战争的诗作,表达边疆将士的情感。
诗词对比:
- 何元普的《边患》与杜甫的《春望》都关注国家命运及边疆问题,前者更多地从历史的角度思考,后者则强调现实的苦难与个人的情感。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边塞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