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鹤山新居,凿井四十尺,遇磐石,石尽,乃得泉》
时间: 2025-01-04 07:21:0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白鹤山新居,凿井四十尺,遇磐石,石尽,乃得泉
白话文翻译
在海国的潮湿气候中,我的新居坐落于高寒之地。为了能够顺利上下山,我不得不付出许多劳力,然而我的寝处却显得干燥而不适。唯一的苦恼是江路崎岖,常常因为取水而感到腰酸背痛。我和几个仆人辛苦地在山中开凿,费力地斲削层层峦石。经过十天的努力终于找到了水源,下面是坚硬的青石。整天听到水流声,什么时候才能见到飞溅的水花呢?我希望能丰盈我的酒食,借助锤子和钻子来获得利益。山石有时会用尽,但我的意志却远未消减。今早仆人们都很高兴,黄土也可以用来捏制泥土。我早晨用瓶子装雪水,晚上用坛子盛放冰湍。我这一生大抵如此,何尝不是艰难?即使是一勺水也是上天的恩赐,曲肱而卧也能感受到余下的欢愉。
注释
- 蒸溽:指潮湿、闷热的气候。
- 陟降:上上下下,形容艰苦的劳作。
- 矻矻:形容疲劳的样子。
- 硗硗:形容斲削的声音。
- 丰我粲与醪:指希望能有丰盈的美酒和美食。
- 一勺亦天赐:即使是一勺水也是上天的恩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在诗、词、散文等多方面都有卓越成就,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在苏轼被贬至黄州时所作,他在当地的新居中感受到自然的艰辛与生活的不易,但同时又展现出他乐观的人生态度。
诗歌鉴赏
这首诗将苏轼在山中生活的艰辛与内心的淡泊结合得非常巧妙。诗中通过描绘新居的高寒环境和开凿水井的艰难过程,表明了生存的不易。尤其是“矻矻烦四夫,硗硗斲层峦”一句,生动描绘了在艰苦的条件下,努力寻求生活的希望。而“我生类如此,何适不艰难”的感慨,展现了苏轼对生活的深刻反思与接受。他意识到生活的艰难是普遍存在的,而他所能做的就是在艰难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欢愉。最后,诗中提到“一勺亦天赐”,更是道出一种对生活的感恩之情,表现出他在苦中作乐的豁达态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海国困蒸溽,新居利高寒:描述新居的环境,虽然高寒却也受到海国湿热气候的影响。
- 以彼陟降劳,易此寝处乾:为了上下山的方便,付出了辛苦的劳作,换来的却是干燥的居住环境。
- 但苦江路峻,常惭汲腰酸:江路崎岖艰难,取水的过程让人倍感疲惫。
- 矻矻烦四夫,硗硗斲层峦:形象地展示了与仆人们一起劳动的辛苦。
-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描绘新居的高寒与艰辛的劳动,形成鲜明的对比。
- 拟人:用“终日但迸火”形容水流的声音,营造出生动的景象。
意象分析
- 青石磐:象征坚固与困境,代表着生活的阻碍。
- 雪乳、冰湍:象征生活的甘美与清凉,展现出内心的满足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主要主题是什么?
- A. 生活的艰难
- B. 对自然的赞美
- C. 友情的珍贵
-
“一勺亦天赐”这句话表达了什么?
- A. 对生活的抱怨
- B. 对生活的感恩
- C. 对财富的渴望
答案: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苏轼的这首诗与李白《月下独酌》在描写自然环境和个人情感上有相似之处,但苏轼更强调生活的艰辛与内心的满足,而李白则倾向于表达一种洒脱的豪情。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研究》
以上内容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苏轼这首诗的情感和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