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饮罢屠苏酒,听残爆竹声。
一年空过尽,百事了无成。
贫贱谁相识,蹉跎已半生。
不堪追往昔,儿女最伤情。
白话文翻译
饮完了屠苏酒,听着那残留的爆竹声。
一年就这样空虚地过去了,所有的事情都没有成就。
贫穷和卑微,谁会真正了解我,
岁月在蹉跎中已过了一半人生。
无法忍受回忆往昔,儿女的事最让我伤感。
注释
- 屠苏酒:一种传统的春节饮品,寓意驱邪迎福。
- 爆竹声:象征着春节的热闹与喜庆,但这里的“残”字反映出一种孤独和遗憾。
- 贫贱:指贫穷和地位低下。
- 蹉跎:意为时间的浪费,指生活的无所作为。
- 不堪:不忍心,难以承受。
典故解析
“屠苏酒”源自古代的春节习俗,喝酒以祈求健康和好运;“爆竹”是春节习俗之一,寓意驱散邪祟,迎接新年。诗中通过这些意象,表现出作者对过去一年生活的反思与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以豫,清代诗人,其诗多表现个人情感,尤其关注社会底层的生活与疾苦。
创作背景:在岁末年初之际,作者回顾过去,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奈,写下此诗以抒发内心的感慨。
诗歌鉴赏
此诗通过饮酒和听爆竹声的细节描写,展现了除夕时分的氛围,但与传统的喜庆形成鲜明对比。作者在欢庆的表象之下,流露出对时间的无奈和对生活的失落感。诗的前两句以“饮罢屠苏酒,听残爆竹声”开头,虽然表面上是对庆祝的描绘,但“残”字暗示着一种未尽的遗憾。
接下来,诗人感叹“一年空过尽,百事了无成”,揭示了他对过去一年无所作为的深深失落。接下来的“贫贱谁相识”更是将个人的处境与社会的冷漠结合在一起,显示出在贫困中人际关系的疏离与孤独。
最后两句“不堪追往昔,儿女最伤情”是情感的高潮,儿女不仅是家庭的延续,更是情感的寄托。作者对往昔的追忆充满痛苦,尤其是对家庭的思念和对子女的关心,进一步深化了诗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饮罢屠苏酒,听残爆竹声。
- 通过饮酒和爆竹声的描写,营造出春节的氛围,但“残”字让人感受到一种孤独感。
-
一年空过尽,百事了无成。
- 时间的流逝使人感到无奈,过去一年没有实现任何目标,内心的失落愈发明显。
-
贫贱谁相识,蹉跎已半生。
- 贫穷使人感到被社会遗忘,岁月在无所作为中流逝,人生似乎失去了方向。
-
不堪追往昔,儿女最伤情。
- 对过去的追忆让人难以承受,尤其是对子女的情感,让这种伤感更为深切。
修辞手法:运用了对比、反问等手法,通过对比节日的喜庆与内心的孤独,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对时间流逝的叹息,表达了对贫困与无所作为的无奈,以及对家庭情感的深切思念,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屠苏酒:象征着新年的希望与祝福,然而在诗中却成了一种对过往的无奈追忆。
- 爆竹:象征着庆祝与驱邪,但在这里却反映出一种孤寂的感受。
- 贫贱:代表了社会的无情与人际关系的疏离。
- 儿女:象征着家庭的温暖与责任,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屠苏酒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A. 祝福与希望
B. 伤感与孤独
C. 贫穷与无助
D. 时间的流逝 -
“一年空过尽,百事了无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A. 对未来的期待
B. 对过去的无奈与失落
C. 对生活的热爱
D. 对家庭的担忧 -
诗中提到的“儿女”代表了什么?
A. 友谊
B. 责任与情感寄托
C. 事业
D. 财富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了对人生和社会的感慨。
- 李白的《将进酒》:表现了对生活的热情与对时间的珍惜。
诗词对比:
- 陈以豫《宁城除夕二首》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两首诗都表现了对时间的思考和对亲情的眷恋,但《宁城除夕二首》更突出孤独感,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则强调了亲情的温暖与团聚的期盼。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陈以豫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文化与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