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咏愁 来何容易去何迟,半在心头半在眉。 门掩落花春去后,窗涵残月酒醒时。 柔如万顷连天草,乱似千寻帀地丝。 除却五侯歌舞地,人间何处不相随?
白话文翻译:
愁绪来时容易去时难,一半藏在心间一半显在眉间。 春天过去,落花掩门之后,酒醒时,残月映窗。 柔软如连绵不绝的草原,纷乱如遍地的丝线。 除了权贵们的歌舞之地,愁绪无处不在,人间何处不伴随?
注释:
- 半在心头半在眉:形容愁绪既深藏内心又显露于外。
- 门掩落花:象征春天的结束和时光的流逝。
- 窗涵残月:指夜晚的孤寂和酒后的清醒。
- 柔如万顷连天草:形容愁绪如广阔无边的草原,柔软而连绵。
- 乱似千寻帀地丝:形容愁绪如遍地的丝线,纷乱无序。
- 五侯歌舞地:指权贵们的娱乐场所,愁绪在那里不显。
诗词背景: 作者石象之是宋代诗人,生平不详。这首诗通过描绘愁绪的难以摆脱和无处不在,反映了诗人对人生苦闷的深刻体验。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个人的生活经历或当时社会环境有关。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愁为主题,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比喻,展现了愁绪的复杂性和普遍性。诗中“来何容易去何迟”一句,直接表达了愁绪的难以摆脱,而“半在心头半在眉”则进一步以形象的语言描绘了愁绪的内外表现。后两句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将愁绪比喻为连绵的草原和纷乱的丝线,增强了愁绪的无边无际和纷繁复杂。最后一句“除却五侯歌舞地,人间何处不相随?”则强调了愁绪的普遍性,即使在权贵们的欢乐场所之外,愁绪也无处不在。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是一首优秀的抒情诗。
诗词解析:
- 首句“来何容易去何迟”:直接点明愁绪的难以摆脱。
- 次句“半在心头半在眉”:通过内外表现的对比,加深了愁绪的形象。
- 第三、四句: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将愁绪具象化,增强了诗的意境。
- 第五、六句:使用比喻手法,将愁绪比作草原和丝线,形象生动。
- 末句:强调愁绪的普遍性,即使在欢乐场所之外,愁绪也无处不在。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柔如万顷连天草”和“乱似千寻帀地丝”。
- 对仗:如“来何容易去何迟”和“半在心头半在眉”。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愁绪的难以摆脱和无处不在,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苦闷的深刻体验,强调了愁绪的普遍性和复杂性。
意象分析:
- 落花:象征春天的结束和时光的流逝。
- 残月:象征夜晚的孤寂和酒后的清醒。
- 连天草:象征愁绪的连绵不断。
- 帀地丝:象征愁绪的纷乱无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半在心头半在眉”形容的是什么? A. 愁绪的内外表现 B. 春天的美景 C. 夜晚的宁静 D. 酒后的清醒
-
“柔如万顷连天草”中的“万顷连天草”比喻的是什么? A. 愁绪的连绵不断 B. 春天的美景 C. 夜晚的宁静 D. 酒后的清醒
-
诗的最后一句“除却五侯歌舞地,人间何处不相随?”强调了什么? A. 愁绪的普遍性 B. 春天的美景 C. 夜晚的宁静 D. 酒后的清醒
答案: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声声慢》:同样表达了愁绪的深沉和难以摆脱。
- 杜甫的《春望》: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时局动荡的忧虑。
诗词对比:
- 石象之的《咏愁》与李清照的《声声慢》:两者都以愁为主题,但石象之的诗更注重愁绪的普遍性和复杂性,而李清照的诗则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石象之的这首诗,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赏析。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丰富的古代诗歌鉴赏资料,有助于深入理解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