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練湖题甘露庄壁
—— 汤模〔宋代〕
极目湖光裹,招提万顷田。
庭荒无马迹,木落见炊烟。
今日山林畔,他年香火缘。
烦师沦春茗,为说小乘禅。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湖光山色交融的美丽景象。诗人远眺湖水,眼前是一片万顷的田野。庭院荒凉,马匹的踪迹不见,树木凋落,炊烟袅袅升起。今天在山林边,想起将来可能的香火缘分。烦请师父沏上一壶春茶,聊聊小乘禅的道理。
注释
- 极目:极远地望去。
- 湖光裹:湖水的光景包裹着四周。
- 招提:此指招提山,特指佛教寺院。
- 万顷田:形容田地广阔。
- 庭荒:庭院荒凉。
- 无马迹:没有马匹经过的痕迹。
- 木落见炊烟:树木凋落时可见的炊烟。
- 香火缘:指佛教的缘分,常用来形容人们与佛教的关系。
- 烦师:请求师父。
- 春茗:春天的茶。
- 小乘禅:指小乘佛教,强调个人修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汤模,字介庵,号思庵,宋代诗人,曾任地方官,热爱山水,诗风清新淡雅。他的诗常以自然景观为题材,富于哲理思考,常有禅意。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游览练湖时,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通过描绘湖光山色,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佛教修行的思索。
诗歌鉴赏
《游練湖题甘露庄壁》是一首典型的宋代山水诗,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将眼前的自然景色与内心的感受相结合,展现了一幅美丽而宁静的湖边画面。开篇的“极目湖光裹,招提万顷田”,通过“极目”表明了视野的广阔,湖光与田野交融,仿佛整个自然都为诗人所包容。接下来的“庭荒无马迹,木落见炊烟”则转向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孤独,荒凉的庭院和炊烟的出现让人感受到一种生活的气息,仿佛在提醒诗人,虽身处幽静之地,生活的气息依然存在。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表达了对未来的思考与期待,“今日山林畔,他年香火缘”,他在此地感受到与自然的和谐,同时也在思考人生的缘分与佛教的道理。最后一句“烦师沦春茗,为说小乘禅”则是诗人向师父请教的请求,体现了他对修行的向往和对小乘禅的思考。整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融入了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和内心世界的深刻认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极目湖光裹:诗人远望湖水,湖光如同包裹住他的视野,展现出辽阔的自然景色。
- 招提万顷田:此句描绘周围的万顷良田,象征着丰饶与生机。
- 庭荒无马迹:庭院荒凉,缺乏生气,暗示人迹罕至。
- 木落见炊烟:树木凋落,远处可以看到炊烟,形成一种静谧的乡村气氛。
- 今日山林畔:今天在山林的边缘,享受这份宁静。
- 他年香火缘:想到未来与佛教的缘分,暗示人生中的因果关系。
- 烦师沦春茗:请求师父为自己沏茶,表现出对师父的尊敬。
- 为说小乘禅:希望与师父讨论小乘禅的道理,表达对修行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湖光与田野的景象进行比喻,渲染自然的美。
- 对仗:如“庭荒无马迹,木落见炊烟”,工整的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湖光、田野、炊烟等意象交织,构成了一幅和谐美丽的自然画卷。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自然的赞美与对内心修行的思考,诗人在宁静的环境中感悟人生,表达了对佛教哲理的向往与追求。
意象分析
- 湖光:象征着宁静、清澈与自然的和谐。
- 万顷田:象征着丰收与生活的希望。
- 炊烟:代表着生活的气息和人情味。
- 春茗:象征着清新的心境与对知识的渴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汤模生活在何代?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明代
- D. 清代
-
诗中提到的“万顷田”主要表现了什么?
- A. 荒凉
- B. 丰收
- C. 贫瘠
- D. 荒野
-
诗中“烦师沦春茗”表达了什么?
- A. 对师父的请求
- B. 对春天的怀念
- C. 对自然的感悟
- D. 对生活的失望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山中问答》—— 王维
- 《泊船瓜洲》—— 王安石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中问答》相比,汤模更加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王维则更注重内心的孤寂与对自然的思考。两者都体现了宋代诗人对于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探讨,但风格和情感表达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宋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