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渐冉春如许,轻寒勒不归。
风随饧笛转,月傍纸鸢飞。
奇石无一语,乔松今十围。
九衢镫火夜,衰病梦魂非。
白话文翻译:
春天渐渐来临,寒意依旧让人留恋不舍。
微风中传来笛声,月光下的风筝随之飞舞。
那些奇石默默无语,乔松高耸似乎有十围之大。
繁华的街道上夜灯明亮,但我却因衰病而心神恍惚,梦境不再真实。
注释:
- 渐冉:渐渐来临,冉冉指缓慢的样子。
- 勒:这里指扣留或束缚,表示对归去的留恋。
- 饧笛:饧,指一种甜食,这里用来形容笛声悠扬动听。
- 纸鸢:风筝,古时常用纸做成的风筝。
- 奇石:奇特的石头,象征着自然的静谧和无言。
- 乔松:高大的松树,象征坚韧和长寿。
- 九衢:繁华的街道,表示城市的热闹。
- 镫火:灯火,形容夜晚的灯光。
- 衰病:指身体虚弱,病态。
典故解析:
本诗未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九衢镫火”可理解为对繁华都市生活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这种喧嚣的感受与对自身病态的对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程恩泽,清代诗人,生活在一个诗词繁荣的时代。他的作品常常体现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对内心情感的深刻挖掘。程恩泽的诗风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象来映射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渐冉》创作于春天,诗人通过描写春日的景象,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生活的思考。春天的来临伴随着轻寒,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的矛盾心态。
诗歌鉴赏:
《渐冉》是一首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映射诗人内心感受的作品。首句“渐冉春如许”以春天的到来为引子,展现出一种渐进的美感,春天的温暖与寒意交织,引发人们对归去与逗留的思考。接下来的“风随饧笛转,月傍纸鸢飞”则通过细腻的意象描绘了春天夜晚的宁静与和谐美好,笛声带动着微风,月光洒在风筝上,形成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
然而,随着诗歌的深入,诗人内心的孤独与病痛逐渐显露。“奇石无一语,乔松今十围”中,奇石与松树的静默中透出一种无奈与寂寞,象征着面对自然的无言与内心的孤独。最后一句“九衢镫火夜,衰病梦魂非”更是将诗人的身体状况与繁华的夜市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着内心的失落与对生命的反思。
整首诗在意象上构建了春天的美丽与生活的苦闷之间的对照,展现了诗人的感性与理性的冲突,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考的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渐冉春如许:春天逐渐来临,给人一种温暖而又依依不舍的感觉。
- 轻寒勒不归:春天的轻寒让人不愿离去,表达了对春天的留恋。
- 风随饧笛转:微风伴随着悠扬的笛声,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月傍纸鸢飞:月光下,风筝随风飞舞,增强了春夜的美感。
- 奇石无一语:静默的奇石,无言中传递出一种孤独感。
- 乔松今十围:高大的松树,象征着坚韧与长寿,映射诗人内心的坚强。
- 九衢镫火夜:繁华的街道夜灯闪烁,展现出城市的热闹。
- 衰病梦魂非:诗人因病而感到梦幻不真实,反映出对生活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纸鸢飞”,将风筝比作自由飞翔的灵魂。
- 拟人:如“奇石无一语”,赋予石头以人的情感,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
- 对仗:如“风随饧笛转,月傍纸鸢飞”,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描绘春天的美好与诗人内心的孤独形成对比,表达了对生命流逝的感慨与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它反映了人在自然美景面前的感动与内心的苦闷,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感受。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象征着新生与希望。
- 寒:代表着留恋与不舍。
- 风笛:象征着音乐与自然的和谐。
- 纸鸢:象征着自由与童年。
- 奇石:象征着自然的静谧与无言。
- 乔松:象征着坚韧与生命力。
- 九衢镫火:象征着繁华与热闹。
- 衰病: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渐冉春如许”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期待春天的到来
B. 对春天的无奈
C. 对春天的留恋 -
“奇石无一语”中的“奇石”象征什么? A. 孤独
B. 美丽
C. 财富 -
诗人因何感到“梦魂非”? A. 因为快乐
B. 因为病痛
C. 因为失落
答案:
- C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春望》与《渐冉》均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但《春望》更注重对国事的忧虑,而《渐冉》则聚焦于个人内心的孤独与思考,体现了不同的诗人视角与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作品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古诗词入门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