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云梁烟栋翠嵚崯,
五百痴人谩饰金。
屋顶谁增华阁重,
石头自拥白云深。
钟声透谷泉分响,
鬼力支空雨聚阴。
无废无兴无启闭,
老僧不动一心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石屋的景象,云雾缭绕,屋檐如同青翠的山崖,仿佛有五百个痴人无聊地把金子装饰成华丽的模样。屋顶上,谁又增添了华丽的阁楼呢?石头自然而然地拥抱着深邃的白云。钟声穿透山谷,泉水随之回应,鬼神的力量支撑着天空,雨水在空中凝聚成阴云。这里没有繁华与衰败,没有开启与关闭,老和尚心中宁静如水,始终保持着一颗平静的心。
注释:
- 云梁:指屋顶的横梁,云雾缭绕。
- 烟栋:形容屋檐的轻盈。
- 翠嵚崯:形容青翠的山崖。
- 痴人:指那些执迷于外物的人。
- 华阁:华丽的阁楼。
- 鬼力:指神秘的力量。
- 无废无兴:无论是兴起还是衰退。
- 老僧:指老和尚,象征宁静和智慧。
典故解析:
本诗中并未直接引用历史典故,但表达了道教和禅宗的思想,强调内心的宁静和对世俗的超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董嗣杲,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多关注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常常表现出一种超然的态度。
创作背景:
《石屋》创作于一个宁静的环境,诗人可能是在某个隐逸之地,面对自然的壮丽与人世的纷扰,产生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石屋》以其独特的意象和深邃的哲理引人入胜。诗的开头通过“云梁烟栋翠嵚崯”,描绘了一座被云雾环绕的石屋,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宁静的氛围。随后提到的“五百痴人谩饰金”,则以讽刺的口吻揭示了人们对物质的执着和追求,表现出对浮华的反思。诗中“屋顶谁增华阁重”提出了对外在装饰的质疑,强调了石屋的本质与内在的宁静。
接下来的“钟声透谷泉分响”,更是通过自然声响的描绘,展示出一种和谐的美感。诗人在这里展现了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交融,透过“鬼力支空雨聚阴”,引发读者思考对宇宙力量的敬畏。最后几句“无废无兴无启闭,老僧不动一心生”,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老和尚的内心如同宁静的湖水,不为外界的变化所动。
整首诗在意象上丰富多彩,既有自然的壮丽,又有哲理的深邃,展现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云梁烟栋翠嵚崯:描绘屋顶的壮观与神秘,营造出一种空灵的美感。
- 五百痴人谩饰金:批判物质追求,表现人们的盲目。
- 屋顶谁增华阁重:质疑外在装饰的意义,强调内在的重要性。
- 石头自拥白云深:石屋的本质与自然的融合,表现宁静。
- 钟声透谷泉分响:自然的声音,象征和谐的存在。
- 鬼力支空雨聚阴:自然力量的神秘,表现对宇宙的敬畏。
- 无废无兴无启闭:超然的态度,对世事的淡然。
- 老僧不动一心生:老和尚的宁静与智慧,体现禅宗思想。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石屋比作拥抱白云的存在。
- 对仗:如“无废无兴无启闭”形成对称,增强诗的韵律感。
- 拟人:钟声、泉水似乎具有生命,回应自然的呼应。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传达了对物质世界的反思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表现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强调心灵的安宁与自然的和谐。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云:象征变化与神秘。
- 石:代表坚固与永恒。
- 钟声: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内心的宁静。
- 老僧:象征智慧与平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石屋》的作者是哪一位? A. 李白
B. 杜甫
C. 董嗣杲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五百痴人”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对物质的执着
B. 对自然的热爱
C. 对生活的理解
D. 对历史的追思 -
诗中“老僧不动一心生”表达了什么样的态度? A. 动荡不安
B. 追求财富
C. 内心的宁静
D. 忧虑重重
答案:
- C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孟浩然《春晓》
诗词对比:
- 王维和董嗣杲的作品都强调了自然与内心的和谐,王维以山水画般的细腻描写闻名,而董嗣杲则以哲理思考见长。两者在意象和主题上有相似之处,但风格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