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丹花》

时间: 2025-01-17 08:39:25

朱砂炼碗质轻盈,知是蟾宫几杵成。

槁蒂秀钟天种艳,碾光辉映御袍荣。

叶沿绿刺星星劲,心结黄芽粟粟明。

皓魄正圆花正丽,相看无语说长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月丹花
作者:董嗣杲 〔宋代〕

朱砂炼碗质轻盈,
知是蟾宫几杵成。
槁蒂秀钟天种艳,
碾光辉映御袍荣。
叶沿绿刺星星劲,
心结黄芽粟粟明。
皓魄正圆花正丽,
相看无语说长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月丹花的精致和美丽。朱砂炼制的碗轻盈而细腻,显然是从蟾宫中经过几道工序制成的。花的根茎秀美,颜色艳丽,仿佛在天际盛放。碾磨之后的光辉映照着帝王的袍子,显得格外荣华。花叶的绿刺闪烁着星星般的坚韧,心中结着的黄芽则像是沉甸甸的明亮小米。皓月当空,花朵正盛,互相凝视却无言而语,仿佛在诉说着长生的道理。

注释:

  • 朱砂:一种红色的矿物,用于制作颜料和药物。
  • 蟾宫:指月亮,传说中有蟾蜍居住。
  • 槁蒂:指干枯的茎蒂。
  • 秀钟:形容花的形态优美。
  • 碾光:磨制后发出的光泽。
  • 御袍:皇帝的袍子,象征权威和尊贵。
  • 皓魄:指明亮的月亮。
  • 长生:寓意长久的生命和不朽的精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董嗣杲是宋代的一位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他的诗作多表现出对自然和人生命题的思考,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文人对自然美的崇尚和追求,月丹花作为一种珍稀的植物,常被用作象征长生和美好。诗人通过描绘花的美丽,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长生的向往。

诗歌鉴赏:

《月丹花》以其清丽的意象和深刻的哲思吸引了读者的目光。诗中通过描绘月丹花的美丽,展现了自然界的无穷魅力。开篇以“朱砂炼碗”引入,生动展现了花的轻盈和细腻,随之将其与蟾宫联系,暗示了花的珍贵。接着,诗人用“槁蒂秀钟”描绘花的根茎之美,体现出生命的坚韧和优雅。通过“碾光辉映御袍荣”的描写,诗人不仅表达了对美的赞美,更隐含了对权力和地位的思考。

在后半段,诗人以“叶沿绿刺星星劲”展现出花的生机与活力,黄芽的描写则给人一种丰收的期待,象征着生命的希望与延续。最后的“皓魄正圆花正丽”将主题引向生命的圆满与和谐,表达了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整首诗在描绘花的同时,蕴含了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既有外在的美感,又有内在的哲理,给人以启迪。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朱砂炼碗质轻盈:以朱砂为材料,制成轻盈的碗,象征花的精致。
  2. 知是蟾宫几杵成:暗示花的珍贵来源于月亮,强调其独特性。
  3. 槁蒂秀钟天种艳:根茎的美丽与天生的华丽相结合,表现自然之美。
  4. 碾光辉映御袍荣:花的光辉照耀着皇袍,象征着美与权力的结合。
  5. 叶沿绿刺星星劲:绿色的叶片坚韧而有力,象征生命的活力。
  6. 心结黄芽粟粟明:心中结着的黄芽象征希望和丰收。
  7. 皓魄正圆花正丽:明亮的月亮与盛开的花相辅相成,表现出完美的状态。
  8. 相看无语说长生:无言的凝视中,传达出对长生的深刻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花与皇袍、月亮相比较,体现出花的珍贵和美丽。
  • 拟人:花的形态和精神被赋予人性,增强了情感表现。
  • 对仗:如“皓魄正圆,花正丽”,增强了诗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月丹花的描写,表达了对生命美好与长生的追求,体现了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月丹花:象征着美丽与长生。
  2. 朱砂:代表珍贵与艺术。
  3. 蟾宫:象征着神秘与高洁。
  4. :生命力与坚韧的象征。
  5. 心结黄芽:希望与丰收的象征。

这些意象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生命与美的画卷,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刻理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朱砂”主要指什么?

    • A. 一种植物
    • B. 一种矿物
    • C. 一种动物
    • D. 一种果实
  2. “蟾宫”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天空
    • B. 月亮
    • C. 大地
    • D. 水
  3. 诗的主题主要是?

    • A. 对美的赞美
    • B. 对权力的思考
    • C. 对生命的珍视与长生的向往
    • D. 对自然的描绘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达了对月亮的思考和情感。
  2.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描绘自然的壮丽景色,表达对生命的感悟。

诗词对比

  • 《月丹花》 vs. 《静夜思》:两首诗都涉及月亮,但前者更侧重于自然的美丽与生命的思考,而后者则更多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经与汉乐府诗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