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平乐 王谷卧疾村居拿舟过讯同南耕赋》
时间: 2025-01-19 14:48:1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筱里东偏,俞山北舍,中有隐者茅堂。
邻圃钞书,隔溪赊秣,一村风雨归庄。
叹壁向霜天陡立,骨为残秋太瘦,
多时晒药西轩,终朝行散南岗。
我买烟舠过话,柴门下深巷剧空苍。
只须剪烛,无烦烹韭,欲与君言,竟上君床。
君不见石鲸跋浪,铁马呼风,今日一片关山,
五更刁斗,何处乾坤少战场。
且拥孺人,相携稚子,读易歌骚,把酒弹琴,
强饭为佳,慎毋憔悴江乡。
白话文翻译:
在竹林东边,俞山北侧,有隐士的茅草屋。
邻居在田圃中读书,隔着小溪喂养牲畜,
一村人在风雨中归家。
我叹息着,墙壁在霜天里显得陡峭,
我的身体在寒秋中显得太过瘦弱。
常常在西轩晒药,整天在南岗游荡。
我买来烟火过来聊天,
在柴门下的深巷中显得空旷苍茫。
只需剪烛,无需烹饪韭菜,
想和你说话,却竟然上了你的床。
你难道没有看到,石鲸在浪间翻腾,
铁马在风中呼啸,今日的关山一片苍茫,
五更的鼓声响起,何处的天地不再有战场。
且让我们相拥着,携着孩子,
读《易经》和《歌骚》,饮酒弹琴,
简单的饭菜最为可口,切勿在江乡憔悴。
注释:
- 筱里: 竹林中。
- 隐者: 隐居的人。
- 茅堂: 用茅草搭成的房屋。
- 钞书: 书写、抄写书籍。
- 隔溪赊秣: 隔着小溪喂养牲畜。
- 风雨归庄: 村民在风雨中回到家乡。
- 叹壁: 叹息墙壁。
- 残秋: 秋天末期,形容身心的衰弱。
- 晒药: 晒干中药。
- 烟舠: 烟火,指烹饪或聊天的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维崧(1624-1710),清代诗人,字仲明,号梅溪,著有多部诗集,风格清新自然,常表现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对人世纷扰的超脱。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背景为作者因病卧居于村中,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争的超然态度。诗中通过描绘乡村生活场景,反映了作者对宁静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示了隐士的生活状态,诗人在病中感受到的孤独与无奈,以及对人世纷扰的反思。开篇几句描写了隐者的茅堂和周围的宁静环境,构建出一个理想的田园生活图景。接着,诗人以“叹壁”开头,表达了对自己身体虚弱的感慨,同时也暗示了对时光流逝和岁月无情的无奈。
随着诗歌的发展,诗人逐渐转向对人际交往的渴望,尤其是“只须剪烛,无烦烹韭”的意象,传达出一种轻松的社交氛围,显示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之后,诗人又提到关山与战场,体现出对国家局势的忧虑与思考。
结尾部分,诗人希望能够与家人共度闲暇时光,享受简单的生活,这不仅是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也是一种内心的平静与满足。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也有对世事的反思与感慨。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筱里东偏,俞山北舍: 描绘了一个宁静的竹林和隐士的居所,设定了诗的基调。
- 邻圃钞书,隔溪赊秣: 体现了隐居生活的学习与耕作,生活简朴而充实。
- 叹壁向霜天陡立,骨为残秋太瘦: 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身体的担忧,暗示了秋天的萧瑟与生命的脆弱。
- 我买烟舠过话: 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亲密,寻求心灵的交流。
- 君不见石鲸跋浪,铁马呼风: 隐喻国家局势动荡,反映出诗人的忧国之情。
- 且拥孺人,相携稚子: 描绘了温馨的家庭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家庭的重视与珍惜。
-
修辞手法:
- 比喻: “石鲸跋浪”与“铁马呼风”形象地描绘了战争的激烈与动荡。
- 对仗: 本诗多处使用对仗修辞,使得诗句更具韵律感。
- 拟人: 诗中对环境的描写常常赋予人性,如“叹壁”让环境更具情感。
-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隐居生活为背景,表达了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对亲情的珍视以及对外界纷扰的深思,是一首充满哲理与人文关怀的作品。
意象分析:
- 隐者: 象征着对自由与宁静生活的向往。
- 茅堂: 代表着简朴的生活方式,反映出对物质的淡泊。
- 风雨: 体现了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 石鲸、铁马: 象征战争与动荡,反映出社会现实的紧迫感。
- 稚子: 代表未来与希望,象征着家庭的温暖与延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叹壁向霜天陡立”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欢快
- B. 忧伤
- C. 激动
- D. 无所谓
-
诗人希望与谁一同享受简单的生活?
- A. 朋友
- B. 孩子和妻子
- C. 隐士
- D. 乡邻
-
诗中提到的“石鲸”和“铁马”象征什么?
- A. 自然风光
- B. 战争与动荡
- C. 生活的艰辛
- D. 亲情的温暖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 陶渊明与陈维崧: 都描绘了对田园生活的追求,但陶渊明更强调自然的和谐与自我超脱,而陈维崧则更多表现出对家庭和人际关系的珍视。
- 王维与陈维崧: 王维的诗常带有禅意,更关注内心的宁静,而陈维崧则在反思中表现出对现实的关注与对生活的热爱。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诗词鉴赏》
- 《陈维崧作品集》
- 《陶渊明与隐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