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一杵桥横古渡头,
卖茶棚外火炉幽。
车摩峭壁逡巡过,
泉绕平沙曲折流。
野旷风团三面雨,
樵归霜压一肩秋。
连朝踏尽崎岖路,
漫跨征鞍得小休。
白话文翻译:
在古老的渡口,一座石桥横亘而过;卖茶的小棚外,火炉散发着幽静的暖意。车辙在陡峭的山壁上缓缓而行,泉水围绕着平坦的沙滩蜿蜒流淌。四周野外空旷,风团聚着三面而来的雨;樵夫带着霜雪回家,肩上压着秋天的沉重。连续几天走遍崎岖的山路,终于骑上马鞍得以小憩。
注释:
- 杵:指代一根木棒,这里隐喻桥身的坚固。
- 茶棚:卖茶的地方,体现了古人生活的情景。
- 摩:摩擦、磨擦,这里指车轮与路面的接触。
- 逡巡:徘徊、缓慢而行。
- 泉绕平沙:泉水环绕着平坦的沙滩,描绘自然景色。
- 樵:砍柴的人,代表了劳动者的形象。
- 霜压一肩秋:冬秋交替,霜雪如同重担压在肩上,象征艰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炳燮,清代诗人,生于1713年,卒于1789年。他的诗歌常描绘自然风光,表现出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曹炳燮游历青坪时,受到自然景色的启发,旨在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劳动者艰辛生活的同情。
诗歌鉴赏:
《青坪》以优美的自然景色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悟。诗的开头“杵桥横古渡头”,通过描绘古老的桥梁和渡口,营造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给人以悠远的印象。接着“卖茶棚外火炉幽”,将人们的生活与自然相结合,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在描绘山水的过程中,诗人使用了“车摩峭壁”和“泉绕平沙”这样的意象,展现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面。尤其是“野旷风团三面雨”,将自然环境的变化与诗人的心境相联系,似乎表达了诗人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孤寂与惆怅。
最后几句,诗人通过樵夫的归来,展现了辛勤劳作的形象,表达了对劳动者的敬意。诗中“漫跨征鞍得小休”则是对生活旅途的感慨与释然,传达出一种淡泊明志、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杵桥横古渡头:古老渡口的桥,象征着历史的沉淀。
- 卖茶棚外火炉幽:生活的温暖,体现人情味。
- 车摩峭壁逡巡过:行车的艰难与周遭险峻。
- 泉绕平沙曲折流:自然的灵动与和谐美。
- 野旷风团三面雨:心理与自然的共鸣,孤独的感受。
- 樵归霜压一肩秋:艰辛的劳动,季节的变迁。
- 连朝踏尽崎岖路:经历的辛劳与坚持。
- 漫跨征鞍得小休:对生活的释然与小憩。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人情结合,增强诗意。
- 对仗:如“车摩峭壁”与“泉绕平沙”,形成音韵的和谐。
- 拟人:自然景象赋予情感,令读者产生共鸣。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要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对劳动者生活的同情,以及在艰难旅途中所感受到的人生哲理。诗人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反映出内心的情感变化,最终达到一种心灵的宁静与释然。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桥:象征着连接与历史。
- 茶棚:生活的温暖与人情。
- 车辆与峭壁:艰难与挑战。
- 泉水:自然的灵动与生命。
- 樵夫:勤劳与生活的真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杵”字的意思是? A) 一种乐器
B) 一根木棒
C) 一种饮料
答案:B -
诗人通过何种意象来描绘自然的变化? A) 风
B) 雨
C) 雪
答案:B -
诗的主题思想主要是? A) 描绘战争
B) 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劳动者的同情
C) 赞美财富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 《青坪》与《登高》对比: 二者都体现了对自然的深刻感悟,但曹炳燮的《青坪》更关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而杜甫的《登高》则更多地表现出对人生的感慨和对国事的忧虑。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基础知识与技巧》
以上内容为对《青坪》的全面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作。